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儿童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也越来越早,这使得小学中低年级英语教师的职责愈发重要,本文论述了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师期待效应”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对“教师期待效应”的应用与启示。
关键词:教师期待效应;小学英语教学;应用
“教师期待效应”,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术语是指当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期望时,学生的表现会沿着期望的目标发展,并且最终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效果甚至是超过这一预期。它的提出起源于美国哈佛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在一所被称为橡树公立小学的教学地点进行的一项实验。实验选取了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中涉及的老师们收到了列有1-9名自己班级学生姓名的不同名单,并声称这些学生是通过“哈佛学术评估”选拔出的排名前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老师也被告知不能将这份名单上有学生姓名的测试结果告诉他们和他们的家长。然而,这些所谓的排名在前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其实是通过一串随机的数字选拔出来的,只有老师们自己知道哪些是所谓的“聪明”学生。其目的在于观察当老师得知自己班上有“尖子生”并对这些实验组学生给予高期望时,他们是否会在智力发展上比没有这一期望施与的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并且,从1964-1966年这长达三年的各种数据分析与统计之下,实验结果表明,在智力发展方面,实验组学生要比控制组的学生总体进步多四分,尤其是在一二年级这样的低年级段,学生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由此得出了教师的期待效应更加适应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这一结论。
一.小学英语教师运用“教师期待效应”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六岁的儿童需要进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参与正规的教学活动。而他们大都心智尚不成熟,知识储备大多来源于与家人的日常交流、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传播,尤其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英语环境,加之初遇陌生知识与环境,难免会产生抵触与恐惧情绪,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自信心缺失、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时,中低年级小学老师的角色就至关重要,通过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充分理解与运用,教师能够帮助中低年级学生克服处于第二语言环境下的不适感。因此,中低年级小学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引举足轻重,道路走对即是扶摇直上,走错则可能万丈深渊。
先天条件不足。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由于年龄尚小,自身口腔肌肉、耳部结构、大脑记忆功能尚未成熟等先天原因,在英语课堂中涉及的听、说、读、写环节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阻碍,比如,听不懂英语老师的英文话术、发不出英语正确读音、想不起英语某知识点、写不出简单英语表达等,这时,学生会产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困惑,并将此不足归结于自己的智力问题,进而影响其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与自信。在学生自我怀疑的环节里,老师这在学生心中具有权威形象的介入就十分必要。在家里,学生的信服对象是自己的家长;到了学校,学生依靠的对象就是老师,老师期望式地鼓励和积级引导能够缓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暂时的畏难感与挫败感,帮助他们激发学习英语的动力、建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后天条件不足。尽管当今社会下教师和家长会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大多数中国中低年级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仍是缺乏练习英语的母语环境,不敢开口练英语,加之母语中文对第二语言英语学习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使得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产生羞涩、胆怯、厌恶情绪。面对这种后天条件的不足的情况,小学英语教师就需要从正面强化。教师可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鼓励学生沉浸在陌生但有指引的语言环境中,一旦学生开始适应英语环境,老师可以进一步的示意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安慰学生英语学习的不适感是正常现象,从而达到积极心理暗示的效果。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期待效应”的应用与启示
1.鼓励与爱之教育,表现“期待效应”
小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夯实自身的英语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具备一颗爱学生的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对学生“暗含期待”,将师德师爱通过微妙的方式传递到各个学生,如言语关心、互动关注等方法,使学生放下戒心、克服胆怯,对老师产生信任与好感,从而正向激励学生,达到教师对学生的良性“输入”效果。学生也能够在得到教师的激励与支持之下,更好地适应学校学习环境,施展自己的长处,更有信心补足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知识短板,使他们自己在英语上学有所成,这种激励与关爱下的教育带来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增强,学习动机得以激发,这就体现了“输入”所带来的正向“输出”反馈;而对教师来说,无论是从学业上还是生活中,当看到学生在教师发挥“期待效应”作用下能够有明显地进步时,他们也会更加坚定自己在教学教育上的策略正确性,并且继续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因此,英语教师的“输入”式爱与鼓励和学生的“输出”式成果是相辅相成的,前者的教化使后者奋发,后者的进步使前者持续教化。因此,中低年级的英语教师应重视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贯彻“罗森塔尔效应”,给予学生在情感上足够的支持。具体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中、课后。
课堂前,老师可以通过日常话题,展开自己对学生这一节课的期望,比如可以提及上节课的优秀表现,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就建立一种自信意识,提前进入到学习状态;课堂中,英语老师可以在中低年级学生的英语知识范围内,通过简单的言语鼓励,如“well done”, “great”, “good job”等,有效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与老师有了一定的教学互动时,老师仍可使用以上英语激励短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课堂后,英语教师可以总结这堂课中学生的优秀表现与不足之处,将之与教学情感目标相互联系,使学生在课后也能继续保持一定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养成学习的自觉性,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需要关注一些后进生的表现,可以通过课后的谈话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鼓励学生勇于迈出解决学习困难的步子。
2.巧用“全身反应法”(TPR),强化“期待效应”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州立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阿舍(James Asher)提出,其主要是“通过身体动作教授语言的方法”,辅助刺激学生的视听觉,从而来帮助学生结合直观感受和直接动作学习目的语言。在中低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上,当英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一些手势、表情、身势等体势语言来引导学生加入教学活动中,并且通过相应工作来激励与表扬学生,从而表现学生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期望。这是因为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尚浅,空间想象感较弱,无法快速反应出言语信息[6],如果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仅是说出一句英文 “Excellent”时,这就可能超出学生的英语能力范围,学生并不能够立刻了解到老师是在表扬或夸赞,但当老师说出“Excellent”并做出竖起大拇指的手势时,学生就会立刻收到老师夸奖自己的信息,理解自己达到了老师的期望值,从而感到身心愉悦,更愿意继续积极参与学习英语和老师的课堂活动,这就达到了正强化的效果。因此,“罗森塔尔效应”与“全身反射法”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教师顺利达成教学任务,同时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
3.合理建立奖励机制,变化“期待效应”
由于大多数的中低年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玩乐意识较重,在英语教学中建立奖励机制等趣味环节,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动力。若是纯趣味而无教学,学生只能徒增快乐感而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长成材,因此,最好寓乐于教,二者结合。教师的“期待效应”于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英语老师并不是通过直接的言语或体势激励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期望,而是将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期望通过竞争奖励的手段实现。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成就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内驱力。中低年级英语老师在建立奖励机制的过程中,也应该事先准备好一套奖励规则,并且和教学任务相互联系,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由于中低级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尚是薄弱,奖励制度规则的设立应遵循简单易懂可操作的原则;其次,老师要将奖励形式向学生解释,奖励的形式可多样化,如贴花纸、黑板上画星星、免作业卡等,从而吸引学生投入学习之中;另外,老师需要重视奖励制度下的学生取得的成果,可以通过设立学习光荣榜等形式外显学生的成绩表现,从而引导学生服从并愿意加入到奖励体系之中。
三.结语
在中低年级的英语教学阶段,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师期待效应”的科学性,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贯彻落实其积极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先天与后天语言学习条件的不足,适应第二语言英语学习模式;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陶冶自身修养、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和睦信任的师生关系,并且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与奖励机制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建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建波.论教师的期待效应[J].理论观察,2000(01):102.
[2]王莉莉.浅谈TPR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研·观点,2019(09):44.
[2]齐海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罗森塔尔效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5):69.
[3]李月林.疯狂英语学习法的科学性研究[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64.
[4]覃步经.浅析课堂中教师运用体态语言辅助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7(30),2019:93.
[6]Rosenthal,R&Jackson,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Intelligent Development[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8 :68-75.
作者简介:黄思宇(1998-),女,汉族,江苏无锡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陈春香(1981-),女,汉族,江苏盐城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句法学、语用学、语言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