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让小学生对樱桃萝卜、小番茄和小辣椒的种子进行培育这一途径,让孩子们对自然界中植物种子的生命生长过程进行细心观察,并在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中绘制不同种子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形态,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次研究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理解生命平等,培养其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体的仁爱之心、感恩之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最终实现关于自然界生命情感教育启蒙的目的。
关键词:自然教育;人文视角;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植物学家海德贝利曾经说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感悟”,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不仅仅只是目光短浅地认为培养出知识渊博、成绩优良的学生就大功告成了,我们还需要培育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愿我们的孩子们不仅学会做一位合格的有见有识的社会成员,还应学会做一位合格的有情有义的自然成员——一位合格的地球公民。[参考文献:
[1]郭耕.情系自然的孩提之心──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感悟[J].森林与人,2002(03):43.]
1975年《贝尔格莱德宪章》的颁布对各国的环境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提到:“应在正规教育及非正规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应是所有人的普及教育”。环境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只要以保护环境为基准的教育活动都能以此称之,即各种生态保护教育形式的统称,包涵了各种类型的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方式和途径。2017年9月,我国教育部也特别要求对小学生乃至高中生增强自然体验。此次研究团队所进行的自然生命教育是在大自然的条件下让孩子们自发地形成与自然的联结,进而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自主性。
针对上述情况,希望可以丰富自然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孩子从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命到关注一草一木的生命,激发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包容、热爱与敬畏。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体会和思索其他自然生命的存在,这也是学校教育潜在的使命之一。本团队真切地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亲近自然来领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最终完善自我人格。
一、激发学生兴趣,感知亲近自然
小学阶段本来就是儿童长身体、学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小学教育作为整个人生中的教育开端,其模仿性和塑造性很强,学生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引导和教育,所以把此次项目的研究对象设为小学生。
研究组成员将带领小学生对植物种子进行细心观察,结合具体实践操作,整合小学生他们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知识,考虑能用怎样的方试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对植物的热情和对自然的兴趣。在孩子们亲自种植之前,先让孩子们了解大自然中一颗种子的发芽成长历程的相关知识,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植物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感知生命的存在,体会生命成长的乐趣。
二、参与实践操作,感悟人文情感
1、学生种植,初步体会自然生命
在孩子们自己动手栽培植物的时候,孩子们空前的热情令人感到惊讶,这种热情和兴趣不需要刻意的营造,是孩子们自发产生的。由于花盆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准备的,而忘记带花盆的孩子还特别嘱咐我们说:“老师,下节课我一定一定拿花盆,你下节课可以把种子和土都拿着吗?”还有些孩子想把花盆都种满幼苗和种子,说这样它会活得久一点,而我们告诉他:“种子在生长中需要很多养料,如果你种得太多的话,那么分给每一个种子的养料就会变得很少,那样的话种子是长不起来的”。还有的孩子因幼苗太稚嫩不小心掐断了它而感到沮丧不已,我们便引导学生:“你看看幼苗这么小,你这大力气,当然会掐断,你想想,如果老师用很大的力气握你的手,你会不会觉得手特别疼。你要慢慢的,小心的把它放在土里,然后在盖上薄薄一层土,不然小幼苗会觉得不舒服,很有可能生你的气哦”。大部分的孩子都对植物的栽培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因为具有这种实践与探索的活动才是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所以在这种实践的活动中,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奇妙,才会让他们对植物由一个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表现出的生命力发出惊叹。
2、师生交流,培养爱护之情
在完成种子播种之后的课程中,我们向孩子们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联系生活经验以及我们的指导来了解相关植物的品类、习性、状貌、价值等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到世界上的神奇植物,大自然植物的奥秘是无穷的。课程形式多样化、富有童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辅助课程的展开,利用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等活动形式,争取让孩子们在欢快游戏的同时,能够对大自然的植物生命获取初步的认知了解,同时针对孩子们在这一周的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其产生的独特想法进行细致耐心的沟通交流。例如:有很多小朋友会问一些种植的问题, “我的土为什么会裂开”“我的芽为什么长歪了”“我的土里有小虫子”“我奶奶给我把花盆打翻了,老师,我该怎么办?”在植物培育的过程中,他们都想尽办法的来保护自己视若好友的小幼苗。孩子们对于植物小心翼翼的动作,表现出他们对所种植物的怜爱,想要细心呵护植物顺利长成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到这些人文情感都通过孩子们的行为和真诚的心意所体现出来。
自然生命教育课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只需要动动手的种植课,是要让孩子们通过亲手种植来获得一些关于自然、生命和爱的思考,让孩子们主动发现、探索,而这些情感孩子们有时并不能很好的沟通和梳理,就需要我们进行引导。在交流沟通中,渗透着自然生命教育,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才会丰富,这样有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情感教育才会使本次项目中的自然生命教育有意义。
3、长期记录,培养坚持意志
不得不提的是,此次项目的实践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参与的孩子们日复一日坚持观察记录,对小生命的呵护培育,其间的艰辛不言而喻。自然的悄然变化,需要坚持观察的眼睛。然而,对于无法长期与自然相处的人,他也许能感受到某一次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许能感受到某一次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却很难知晓一颗种子长成大树所要经历的风霜雨雪,很难知晓一只蝴蝶在华丽蜕变前的静默等待。实际上,自然中的生长是时间的积累,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最终爆发出的惊变。[[2]李东方.在自然教育中体会生命的过程和联系[J].社会与公益,2015(12):42-43.]2因此,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全面观察植物生命发展的同时,并适时地补充相应的资料和举行活动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在植物的培育过程中与小生命平等对话,使孩子们真切地体会自然生命的意义,感悟自然生命成长的每一寸迸发。
4、培养共情意识,爱护自然
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则认为,教育的本质即为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同情性理解”。在当代政治哲学家那里,同情被视为公民非常重要的德性和能力,是一种公民的道德义务。同情使公民不再以功利主义的方式去考虑自己的世界,并促使他们共享这个世界以及开展平等对话,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富有同情心的公民。阿玛蒂亚·森与玛莎·纳斯鲍姆等人则指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要培养学生同情他人的能力,“要成为世界公民,不仅必须收集知识,也必须培养我们自己同情的能力。”[[3]曹永国.想象式同情及其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27-32.
作者简介:高小娜(1998-05-29),女,汉族,籍贯:陕西省榆林市,当前职务:在校大学生,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3]与此同时,正如罗丹所言,“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次研究希望孩子们能在共情中感受自然生命的奇妙,领悟自然生命,从而热爱自然,激发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感激,萌发孩子们心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结语
2020年1月28号有孩子留言说:“老师,我的种子终于长出来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个孩子的自豪以及骄傲之情。大自然的美是有形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是童趣烂漫的,不应该只能局限于电子产品的阅览和百十平米房子的空间,让孩子们多多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带给孩子们的欢乐,那是纯粹和天真的。孩子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发现人类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状态,自然植物的生命力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力,进而喜欢自然、热爱自然,这是对孩子共同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