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陵水县坡尾村米市、港尾片美丽乡村提升规划中的文化传承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6期   作者:伍世章
[导读]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被视为是与城市文化相平等、可以充分发展的独立体,在当前海南自贸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背景下,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70100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被视为是与城市文化相平等、可以充分发展的独立体,在当前海南自贸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背景下,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破解乡土文化面临的保护意识单薄、割裂历史传承、保护难以持续等难题,本文以港尾米市片村庄规划为例,通过挖掘历史渊源、重构文化认同、重塑文化景观和重焕文化活力四个方面,探索乡村振兴下乡土文化传承路径,希望能为村庄规划中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村庄规划;乡村振兴;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n研究背景
        解放以前,海南乡村文化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原始状态,其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放后,乡村文化生活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文明的洗礼和冲刷下,不少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庄许多的传统习俗和工艺逐渐消失,本土文化正逐渐弱化,甚至有消亡的危险。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本土文化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n文化传承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海南岛的重要文化之一,是了解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当前海南自贸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背景下,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基础 2、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3、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4、有利于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
        n米市、港尾片概况
        米市、港尾片位于陵水县光坡镇坡尾行政村,毗邻我国首个5A级海岛型旅游景区——分界洲岛景区,坡尾村部分范围处在香水湾AB片区内,有三个高速互通对外联系,区位条件优越。
        n米市、港尾片文化传承现状
        米市港尾片依山傍海,地理区位特殊,既是传统的黎族村落,又具有悠久的捕鱼传统和商贸文化,因此村落传统文化形成以黎族文化为主,渔民文化、商贸文化为辅的文化特点。
        (一)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是黎族同胞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
        (二)渔民文化
        米市、港尾村靠海而居,特别是港尾村世代以捕捞为生,早已形成独有渔民文化。主要体现以下以下两个方面:
        1、海规、海忌文化
        港尾村捕鱼以机动小船近海捕捞为主,由于海上经常变幻莫测,风雨突变,小船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袭击,对大海村民历来怀有敬畏之心,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些海规、海忌等宗教文化
        2、传统捕鱼技艺和工具
        区内不少村民仍沿用传统的捕鱼技艺和留有原始捕鱼工具,米市港尾片主要以浅海捕鱼居多,以原始的鱼叉、渔网等捕鱼工具。
        (三)商贸文化
        由于米市港尾片处在陵水与万宁的交界处,历来都是南北交通的要道,交通区位优越,特别是米市村,位于红角岭脚下,古时是粮食交易的商业重地,遗存一定的商贸文化,其商贸文化主要体现在“米市村名由来”和“米商地下财富传说”两个方面。
        n米市、港尾片文化传承存在问题
        虽然米市港尾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包括黎族、渔民和商贸等本土文化,仍保留一定民族节庆、婚葬风俗和传统技艺、饮食服装传统等文化传统,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了许多问题:
        (一)受现代文化冲击,民族文化逐渐衰败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黎族传统建筑风格逐渐汉化,原来的船型屋、茅草房早已不多见,村庄内对民族图腾和民族信仰已消失殆尽,古老的黎族文化传说也随着老人的辞世而消逝;在穿戴方面,除了在传统节庆年迈的老者(多为妇女)穿着本民族传统服装外,年青人都追求着时尚新潮,着装已和汉族无差异。
        (二)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受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许多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基本的传统习俗越来越淡漠,在外来文化或主流文化影响下,认为本土文化就是落后和过时的文化,而由于传统本土文化的价值没被挖掘,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冷淡,缺乏本土文化认同。
        (三)保护和传承形式单一,难以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本土文化保护意识冷淡,尚未形成对村落传统文化保护的措施,在保护和传承形式上较为单一,以静态保护为主,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见效甚微,而且充分依赖政府和社会资金,缺少自发组织的传承和保护,一旦缺少外界资金,往往会陷入困境,而民族文化需要振兴,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静态的保护形式,对本土文化进行“活态化”保护。
        (四)缺乏挖掘和利用,价值和效益无法显现
        虽然米市、港尾村本图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但缺少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导致特色不鲜明,无法为村民带来价值和收益。
        综上研究认为米市港尾片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薄弱,文化衰败迅速,如果只停留在一般性的抢救和保护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转变单一、静态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而纵观国内外本土文化传承经验,活态化保护是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传承和保护米市、港尾片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区域资源条件特点,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条件进行具体的研判,结合旅游进行活态化保护,实现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全面提升本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三、文化传承与发展条件研判
        n、发展环境
        (一)国内层面:各地区文化旅游备受市场青睐
        在旅游市场消费供给逐渐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欣赏文化、品味文化、感悟文化和追求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将旅游作为现代商品机制注入传统文化的机体,实现本土文化的商品化成为许多地区文化传承的共识,结合旅游,对本土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成为本土文化传承的趋势,有助于消减其封闭、保守、滞后等落后要素,将本土传统文化引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海南层面:全域旅游背景下本土文化发展获政策大力支持
        海南正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鼓励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等,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等建设背景下,传承和发展米市、港尾片本土文化获政策大力支持,鼓励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出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和项目,在开发中保护本土文化。
        (三)区域层面:周边旅游发展为本土文化传承带来机遇
        坡尾村处在陵水滨海旅游发展带和山海联系脊相交的重要节点上,属于香水湾景区的范围内,随着分界洲岛和香水湾旅游景区开发的成熟,基础设施的完善,在香水湾、分界洲等旅游景区的发展和带来大量游客的背景下,为米市、港尾片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可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凸显民族文化特色,依托民族节庆、传统手工艺、服饰饮食、民歌舞蹈和风俗活动等元素,与旅游深度融合,通过保护性开发,带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本土文化复兴。
        n风险挑战
        一是海南乡村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可能陷入低水平恶性竞争。二是容易与县域内文化旅游项目构成同质化竞争。三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失真与造假等现象。


        四、米市、港尾片文化传承模式与策略
        n文化传承模式选择
        米市港尾片本土文化面临逐渐衰败、文化自觉淡薄、认同度低和特点不突出等问题,其乡村本土文化的振兴需要改变传统静态、单一的传承模式,宜采用产业发展型为主导的传承模式,同时,应综合文化原真型和文化重塑型传承模式的优点,注重本土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保护,构建民族文化保护的平台,对民族文化进行重塑,打造氛围浓厚的本土文化节庆品牌。
        一、文化传承具体策略
        针对米市港尾片本土文化特征、资源条件和发展环境等,提出“挖掘”、“重塑”、“造势”和“延续”四大文化传承策略。
        (一)挖掘
        1、普查摸底
        要全面开展本土文化资源的摸底调研,深入到自然村、村民小组和农户家庭,开展野外普查整理,全面收集本土文化资料、系统整理,加以详细登记备案,掌握本土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
        2、保护抢救
        在广泛深入普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对民族文化进行确认、立档工作,然后进行认真的整理,为下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佐证和依据。具有优秀价值的本土文化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涉危情况的资源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
        3、总结提炼
        在前面普查和抢救保护的基础下,认真分析各项本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注重研究,在挖掘上下功夫,在传承上做文章,在弘扬上出实招,大力推进本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重塑
        “重塑”是在本土摸底、收集和提炼之后,对以及消亡或衰退的本土文化元素进行恢复,对新建建筑和景观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能得以复兴,本土文化的重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重要景观重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港尾米市片可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对重要文化景观进行重塑,对新建建筑和景观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对于已经毁损的重要文化景观,在精心设计、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复建,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2、传统节庆活动重塑
        民族节庆活动重塑主要针对原来缺少氛围的民族节庆和渔民文化仪式进行重塑。。
        3、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方式重塑
        收集和整理本土传统手工艺,设法对已经失传的原始制陶等传统技艺进行恢复;引导村民适度恢复传统生产方式,如浅海捕鱼、稻田耕作等生产方式,开发大众喜爱的旅游项目。
        (三)造势
        为了能实现在旅游开发中传承本土民族文化,应多形式、多层次宣传和推广本土黎族特色文化,通过“造势”传播和弘扬本土黎族特色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1、举办特色节庆
        为了推动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播,结合本土黎族文化特点可举办三月三黎族爱情节,可组织民间艺人排演一批表现黎族风情的歌舞节目向外宣传,结合时尚元素开发黎锦时装表演,开展黎歌对唱比赛等;通过举办特色节庆活动,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
        2、组织特色活动
        对本土文化的宣传还应针对组织特色历史文化古迹考察、自然环境科普等活动,还可以结合黎族文化,可组织黎族文化科普活动,打造区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也可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资源打造历史文物古迹考察活动,通过特色活动营销和展示本土特色文化。
        3、“互联网+”
        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 + 本土文化保护。以数字形式将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展示和管理。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凭借互联网传媒,定期推送本土文化相关信息,促进本土文化传播,增加村民对本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四)延续
        1、完善民俗博物馆建设和管理
        完善港尾新村的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增加民族文化器物和民族文化的介绍,配置管理人员和讲解人员,完善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向社会公众开放,定期举办民族文化相关活动,宣传民族文化。
        2、创立黎族传统手工艺传习基地
        传习是使文化得以存续的一种活态保护传承方式,依托港尾村的民俗博物馆和农家耕技馆创立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基地,鼓励青年学习传统手工艺,邀请民间艺人教授民族传统工艺,采取以技能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方式,重点就黎族纺织技术、竹编藤编、原始制陶等黎族传统手工艺技能进行指导与培训。
        3、互联网+文化培育
        以互联网作为学习媒质(如网络课堂),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介传播本土文化,以“互联网+文化培育”的形式加强村民对于村落传统文化的认识,发挥村民作为本地文化保护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村民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认同,使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学习、共享本土知识,大力推广本土文化,发挥公众力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与资金参与到本土文化保护中。
        结论
        在乡村振兴新背景下,乡村的价值得到重新审视,乡土文化是与城市文化相平等、可以充分发展的独立体,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为破解村庄规划中乡土文化面临的保护意识单薄、割裂历史传承、保护难以持续等问题,港尾米市片村庄规划通过挖掘历史渊源、重构文化认同、重塑文化景观和重焕文化活力四个方面,探索乡村振兴下乡土文化传承路径,以达到凝聚文化认同、延续集体记忆和形成内生动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Zabik  M,Prytherch  D.Challenges to planning for rural character:a case study from exurban southern New England.2012,04,09.
        [2] 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03):106-109.
        [3] 王金瑾,原煜涵,张晓巍.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自然村落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以新疆东地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07):26-34.
        [4] 李庆.花瑶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规划——隆回县花瑶民俗村村庄建设规划几点思考[J].中外建筑,2009(03):91-93.
        [5] 孟繁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精细化设计—以苏北地区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3):17-21.
        [6] 朱建达.基于乡土文化生态保护视角的保留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张家港市“沙上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9):15-19.
        [7] 蒋方.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产业双导向下的乡村振兴规划重点浅析[J].福建建材,2018(10):51-52.
        [8] 赵毅,张飞,李瑞勤.快速城镇化地区乡村振兴路径探析——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02):98-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