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发展生物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金培芳
[导读] 掌握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对深入认识生物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掌握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对深入认识生物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节奏,有步骤的推进教学,引导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经历初识、深知、内化阶段,可以达到对此观点进行深入认识的目的,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是对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的学科。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及功能特性对认识生物体有重要作用。生物体存在遵循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简单来讲即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呈相互辅助的关系,一定的结构对应着一定的功能,功能的实现需要结构的保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作为初中生物的基本观点之一,需要学生深入掌握,下面将针对如何有步骤向学生渗透该思想进行详细阐述。
        一、初识,逐步解析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对初次接触生物学科,不了解生物体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可能相对抽象,因此初始阶段,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该思想形成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逐步解析生物体的相关结构和功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生物体的基本结构”这一章节时,通过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可以让学生明确细胞中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对应关系。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询问学生“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细胞结构具有哪些异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而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结构,这是动物细胞所不具有的”;教师听到学生正确回答后,再次提问学生:“为什么植物细胞具有动物细胞没有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结构呢?”学生十分好奇,之后经过教师介绍,学生发现由于植物属于自养生物,需要通过进行光合作用维持生命形态,细胞壁具有支持、保护细胞的功能;液泡具有储存水的功能,确保植物能适应缺水环境;而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具有将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供自身生长需要并释放氧气到外界的功能;通过逐步解析,明确了植物细胞的独特结构的存在正是为其实现“自养”提供保障。
        像上面那样,初步阶段,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在脑海中形成初步认识,通过逐步解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概念。
        二、深知,熟练建模
        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来让学生迈入对此观点比较熟悉的“深知阶段”,通过熟练构建模型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观念。
        例如在深入了解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之后,可鼓励学生根据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建立消化系统的模型。

学生经过生活中吃饭的经验,结合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思考后回答:吃饭时食物首先通过口腔,因此口腔在整个消化系统的最顶端,具有盛装食物的功能;之后食物经过口腔后人需要将食物咽进去,则需要吞咽功能,因此咽这一结构在口腔下端;吞咽过后,食物需要进行储存、“处理”以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这个处理食物的结构就是胃;之后学生想到人每天都要吃饭,胃的容量有限,因此消化系统中应还设有食物的排出结构,小肠、大肠、直肠、肛门则构成了排出结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针对其中不足进行相关引导,比如在学生的回答中,漏掉了连接咽与胃的食道结构,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咽的位置与胃的位置应该在哪儿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咽应该在脖子的位置,胃应该在肚子里”;之后教师提问:“那么胃与咽这两种结构是不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呢?那么食物经过咽之后能直接到达胃吗?”,经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胃与咽之间还存在着食道这一结构,主要起食物的传递作用。
        像上面那样,当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了解相对深入后,鼓励他们依据此观点构建生物体的相关模型,可以让他们在熟练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对该观点更加熟悉,便于以后更好的应用。
        三、内化,解决问题
        知识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从学习到应用需要经历一定的内化阶段,即将知识进行内部吸收。内化阶段,可以采取让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锻炼他们应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多种类型的动物体之后,可以为学生设计几道简答题来帮助他们练习,比如说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问题:“举例说明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学生听到问题后,开始思考,有的同学从水中的生物入手,以鱼为例说道:鱼类的最常见的体形为纺锤型,这种体形结构有利于降低在水中游动的阻力,确保了其在水中快速移动的功能;鳍是鱼类特有的结构,有背鳍、臀鳍、尾鳍、胸鳍、腹鳍,鳍这种结构的存在主要是维持鱼在游动时的身体平衡,尾鳍具有控制运动前进和转向的功能;与哺乳动物用口鼻呼吸不同的是,鱼类呼吸用腮,这是为了适应水这一生存环境;须这一结构上分布着许多感觉器,具有发现和寻觅食物的功能。还有的同学从两栖动物入手,以青蛙为例进行了说明,由于是水路两栖动物,青蛙的前肢短小,具有支撑身体的功能;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满足了水中游泳和陆地跳跃的功能。看到问题后,学生们都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答案。
        可以看出,通过题目的练习,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更好地进行了内化,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答案,为以后应用这一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可以采用逐阶段渗透的方式,初识阶段,引导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逐步进行解析;深化阶段,应用该观点进行生物体的熟练建模;最终在内化阶段,解决课本上及生活中的问题,逐阶段的培养,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慢慢渗透,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例谈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 中学生物学2018.7
        [2]洪慧敏.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以“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为例[J] 中学生物学2018.1
        [3]陈淑娥.有效渗透模型思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 考试周刊2017.57
        [4]董鹤军.略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J] 新课程研究 2019.22
        [5]谢敏.初中生物结构与功能观教学实例及策略[J] 中学生物学 20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