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王波
[导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加快。
        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建设管理所  江苏连云港  222002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加快。目前,PPP模式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PPP模式的前景是可观的。政府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促进PPP项目的运作,但PPP模式在应用中面临一些重大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促进PPP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良性发展。
        关键词:PPP模式;城镇化建设;应用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城镇化率在不断增加,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突出其发展路径,即坚持走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协调的中国特色城建道路。然而政府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常常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文件,允许社会资本流入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即PPP模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助力器。接下来我将阐述一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PPP模式的应用。
        1PPP模式概述
        PPP模式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共产品以及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相关供给的效率,利用授权经营、合作注资以及购买资产等共赢模式与社会资本形成相应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及稳定合作的关系。PPP模式有四个特征:第一,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项目;第二,项目周期较长;第三,项目主体关系相对复杂;第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系。PPP模式的本质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相互合作,通过市场的机制,最终实现互利共赢,风险共担。PPP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我国城镇化顺利进行。
        2PPP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2.1PPP模式有助于改变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体制
        随着我国一些政策的落实,很多的土地资产收入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导致了对这方面的投资以及金融平台的风险都比较大。这样就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模式下,社会资本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的PPP模式,不仅可以激活社会资本鼓励民间投资,而且通过聚集资金去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制度,从而弥补城镇化建设当中巨大的资金缺口。
        2.2分散公共设施供给的整体风险
        由于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投入巨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得其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仅仅依靠政府相关部门来承担这些风险,由于风险过于集中势必会增加政府相关部门的压力和负担。所以,将民营企业通过PPP模式引入进来,构建科学的风险共担机制,将不同程度的风险分配到具有相应承受能力的一方,从而达到了分散和降低整体风险的目的。
        2.3PPP模式优化了公共产品质量
        我国城镇化建设由于扩展速度过快,往往不能保证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快速的、大量的优质服务,这些特征最终决定了只有PPP模式才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建设的需求。PPP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多种付费方式的综合应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公共服务。政府通过让渡部分的使用权运营权换取社会资本对公共领域的投入,政府在其中承担监管的角色,政府间接地变成了裁判员,来保证PPP项目建设中的质量要求。
        3PPP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PPP模式是一种投资回收期长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之匹配,其发展就会显得举步维艰。虽然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处于空白状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社会资本不敢与政府合作,项目实施难度大大增加。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证,PPP模式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3.2专业人才和团队的缺乏
        PPP项目工作量大,需要具备财务、会计、法律知识等的全面型人才。同时,各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使得能够胜任的人才少之又少,此外,由于这种模式出现时间短,市场透明度低,此类人才培养上就受到限制。做为新的经营模式,它在需要大量从业者的同时,更需要专业的教育机构输送人才。所以,PPP项目十分缺乏专业人才和团队,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也有待完善。
        3.3对项目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各个地方政府都热衷于PPP项目的建设,他们对PPP项目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政府认为PPP项目就是一种简单的融资模式,将中央不允许的地方债务变成民营企业的投入,从而达成城镇化短期内快速建设的目的,实现自己的政绩要求。民营企业认为PPP项目由地方政府做背书,零风险,从而过于相信地方政府的承诺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双方的认识误区,可能会影响PPP项目后续的正常运营。
        4完善PPP项目的措施
        4.1健全新型城镇化PPP模式法律体系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确保新型城镇化PPP模式健康运行的基础,具体而言健全法律体系主要着力:一是加强顶层策划,对新型城镇化和PPP模式两者的适用规则,新型城镇化PPP模式的准入门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质量标准、民众的参与机制建设等作出统一规定,架构起新型城镇化PPP模式的法律适用体系。二是从法律层面明确新型城镇化PPP项目的解决争议方式。新型城镇化PPP模式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更难以脱离公共利益,所以简单的约定新型城镇化PPP模式发生争议时适用仲裁还是诉讼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回应发生争议时对解决方式的争执,因此,明确约定新型城镇化PPP模式的争议解决方式,不仅是推进新型城镇化PPP模式所应具备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止和促进解决或有的法律争议,维护新型城镇化PPP模式活力和确保各方政企双方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三是明确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方权利义务。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直接决定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进度和责任承担,厘清各方在推进项目中的各项义务,推进责任以及相应的责任承担,将有效防止因一方原因造成项目停滞甚至项目终止的责任难以界定问题。
        4.2加强人才的培养
        由于PPP项目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显得格外重要,社会各方应该鼓励和引导高校培养该方面的人才。英国,法国和加拿大被认为是采用PPP模式最成功的几个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适当地派人员去外国学习,学习他们的PPP模式项目先进的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政府和社会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促进PPP模式项目的发展。
        4.3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契约精神
        不断的完善PPP模式过程中的监督制度,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方面的舆论监督。首先可以从PPP模式从招标开始的每一个流程都实施透明化管理,其次可以在监督机制和社会监督下,政府不能再在任何虚假数据,作为领导者拥有随时终止合同的权利,以此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增强政府和企业的契约精神,促进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的激情,使项目可以更加顺利的都进行。促进PPP模式的健康发展。
        结语
        目前我国PPP项目的建设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但如何做好PPP项目的前期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各方认识到PPP项目建设的本质目的和划分好各方在PPP项目建设中的责任,让参与各方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才能实现项目的良好运行。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PPP项目成功的先进经验,从而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PPP项目建设的全新模式,最终实现PPP项目的长效发展,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更好更优更全面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朱玲.PPP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J].经贸实践,2018(04):56.
        [2]杨波.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西北人口,2014,35(03):33- 36+42.
        [3]谷莹莹.济南市特色小镇建设引入PPP模式问题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03):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