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 吴霈奇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6期   作者:吴霈奇
[导读] 摘要:生态绿化是城市面貌的外在展现方面之一,在重视城市建设质量的当下,园林景观建设需求大幅度增强。
        常州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常州市  213000
        摘要:生态绿化是城市面貌的外在展现方面之一,在重视城市建设质量的当下,园林景观建设需求大幅度增强。植物配置对园林景光建设质量影响较大,植物配置本身存在较大复杂度。本文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问题上,认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需要注重设计原则、宏观配置方式、微观配置方式。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原则;配置方式
        引言:城市建设质量除了满足物质享受外,精神内涵层次同样不能忽视,尤其是在城市生态环境遭受噪音、尘土及“水泥笼子”等影响下,有必要借助园林景观、城市公园、道路绿化等恢复城市的有机秩序,增强城市的宜居性。本文以植物配置为切入视角,探究园林景观的功能性发挥,以期能在保证植物配置的基础上,增强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及生态性等。
        一、应用植物配置的现实价值
        植物景观是生态绿化常见要素。应用植物配置,能根据现实需求,调节植物景观的功能性发挥,主要包括生态功能、宜居功能、观赏功能、环境保护功能。从生态功能来看,增强植物密度可以充分增强园林景观的绿化质量,提升绿化面积,从宜居功能来看,可以根据尘土、噪音等问题,调整植物配置空间规划,有效隔离道路扬尘、工业生产等对园林景观环境的影响,从观赏功能来看,植物配置的层次性、主题性、多面性,可以大幅度增强植物配置的观赏功能,从环境保护功能来看,依托植物配置,可以突出环境保护主题,唤醒游览人员环境保护意识[1]。
        二、应用植物配置的有效措施
        应用植物配置时,应当重视植物配置的设计原则、宏观配置方式、微观配置方式。
        (一)重视植物配置设计原则
        植物配置设计原则可以是主题性原则、功能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自然生态性原则等。从主题性原则来看,植物配置应当遵循某种配置主题,突出展现秀雅、闲适、田园、华丽等,对园林景观的一致性、统筹性要求较高,设计时,需要考量主题,统筹各个参与要素,增强协调性的同时,展现某种风格特色,从功能性原则来看,植物配置应当根据某种功能性需求,在空间规划、植物抉择、植物裁剪等方面做出调整,可以在不同区域摆放不同植物,又对不同植物进行不同样式裁剪,还可以根据噪音问题,增强联排性,根据宜居性,扩大树冠,根据美观性,增强花色搭配,并对花卉草丛进行裁剪,从适宜性原则来看,不同地区存在不同气候地理水文特点,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量植物的成活率及植物生长质量,在缺乏植物认知下,将喜阴喜湿植物移植在高温少雨地区,除了植物存活率低外,植物维护、移植成本也会大大提升,配置植物时,可优先栽培本土物种,从自然生态性原则来看,生态价值是园林景观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进行植物配置时,不应忽视生态性原则,胡乱搭配植物,导致某种强势植物挤占其他植物生存空间,影响其他类植物的存活率[2]。
        例如,进行植物配置时,可以突出秀雅主题,设计园林景观时,不仅需要统筹园林整体规划,还应尽量减少大红大紫类植物的运用,在突出展现秀雅特色下,展开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可以在满足降温功能下,使用树冠较大,树叶较密的树木环绕配置,增强阴凉特色,也可以使用大片竹林,或使用普通树木+藤蔓的形式,增强清幽感。遵循适宜性原则时,在降雨量较少,成本投入较低下,栽培当地植物,增强植物的存活率,同时在选址时,尽量依靠水源,降低景观投入成本,增强植物配置丰富性。遵循物种契合原则,运用藤蔓时,不应让藤蔓遮蔽喜光性植物,避免此类植物大面积枯萎。


        (二)重视植物配置的宏观配置方式
        植物的宏观配置方式是根据宏观空间规划,对植物配置方式进行调整。宏观空间规划包括功能性空间规划、主次景观性空间规划、区域性空间规划。从功能性性空间规划来看,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因功能需求差异,布局方式也会存在差别,园林景观中的功能区可能包括休憩区、步行区、赏景区、饮食区、体验区等,休憩区的植物配置不应继续对游客造成视觉审美疲劳,应减少华丽类植物的运用,步行区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应规划主体连续性植物,可以使用藤蔓+走廊的形式,增强游览价值,部分园林中会预留饮食区,景观规划应贴合饮食类型,增强自然协调性,体验区是员工能够实际参与到周围景观中,植物配置应具备可操作性,以此来满足游客对的实际体验需求,从主次景观性空间规划来看,园林景观可以依托当地文物古迹展开,突出核心景观特色下,运用辅助景观进行烘衬,强调主体景观的夺目性及次要景观的烘衬价值,从区域性空间规划来看,园林景观中存在入口、出口、道路、垃圾箱、灭火器等特殊区域,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区域特色,调整植物配置方式,确保此类区域能够被游客快速识别的前提下,又不会产生较大的违和感,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例如,根据园林的饮食功能区,调整周遭植物配置时,可以在菊花茶、菊花糕点类别下,布置菊花花卉,尤其是需确保周遭环境扬尘较低,空气较为清新,将游客拉入到轻松闲适的意境中,展开品茶、赏菊、果腹等行为,重视主次景观差异的植物配置,可以在假山景观、铁塔木塔景观、古典建筑群等主体景观下,运用盆景、低矮灌木丛、树木等层次性拔高高塔,运用浅色调植物配置,烘衬假山景观,运用厚重的暗色调点缀古典建筑群,促使主体景观与辅助景观相得益彰的同时,增强园林景观协调性,重视特殊区域的植物配置,可以在道路指示牌上,使用暗色调,避免喧宾夺主,同时又能起到相应的价值。
        (三)重视植物配置的微观配置方式
        植物的微观配置主要在于季节性和层次性,规划园林景观时,春夏秋冬季节会导致植物呈现斗艳成长、落叶衰败等特点,规划植物时,需要根据季节变化,对冬天枯萎的可移动植物进行移除,更换常青藤等盆栽,另外,植物配置细节还体现在花色层次性、形状层次性、花叶层次性、类别层次性等,花色层次性需要根据现实需求,使用有效的花色搭配,烘衬主色调,或减弱主色调的视觉冲击,带给人最佳的视觉享受,形状层次性强调高矮搭配,突出展现草坪景观、灌丛景观、竹林景观等,花叶层次性是对划分枝叶进行修剪,烘衬花朵灵动性,类别层次性强调不同植物连续面上层次性处理,要求层次性差异小,则需要注重色调、形状等一致,要求层次性差异大,则需要空间隔离,或采用异色调、异形类的植物类别[3]。
        例如,常青藤植物可以在冬季维持园林景观的基本绿化,保障园林景观赏心悦目,运用红蓝搭配、明暗搭配等,可以突出主色调,或降低色调亮度,避免视觉冲击过大,高矮搭配可以增强景观梯次性,烘衬主体景观,增强景观艺术价值,枝叶环绕烘衬花骨朵,可以增强花朵盛开的灵动性及蓬勃生命力,在同一主题区域内的景观,需要不同类别植物衔接时,差异性较小,在色调冷暖、明暗、高低等方面减少差异,或根据实际情况,衔接面参差交错,增强景观协调性。
        三、总结
        根据植物配置差异,植物景观可以在园林中呈现不同的功能性,可以是生态功能、宜居功能、观赏功能、环境保护功能,具体配置植物时,需要综合考量设计原则、宏观配置方式、微观配置方式。
        参考文献:
        [1]谢畅,柴婷婷.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3).
        [2]刘瑜.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J].工业b,2017(2):00290-00290.
        [3]汤建丽.浅论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J].工业b,2016(11):00263-00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