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与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张朝辉
[导读]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实施统筹推进。
        无棣县棣丰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滨州  251900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实施统筹推进。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制度逻辑,探讨了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包括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规模经济、克服风险、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解决好道德问题、技术问题、规制问题、生产问题和市场问题。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制度逻辑;实践路径
        引言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既要对绿色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理性认识,又要将这种理性认识在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上实践。或者说,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多大成效,主观上取决于各行为主体的认识水平,客观上还要受农业绿色实践能力的制约。因此,农业的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和一个复杂系统,首先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去完成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要到实践中去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哲学思考,探讨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1绿色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制度变迁视角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林毅夫定义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更替,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一个人和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由政府命令、法律引入和实行的。本文将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个角度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
        1.1诱致性驱动因素
        农业绿色发展首先源于需求变化带来的获利机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食品的消费结构、消费价值观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到了20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也从过去以粮食为主转向对蔬菜、水果、肉、禽、鱼、蛋、奶的更多需求。在对农产品数量满足、种类多元化要求的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当前,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已经是质量而不是价格;部分消费者已经通过参与社区支持农业,甚至购买进口农产品等方式规避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部分农业从业者顺应了这种农产品需求和消费价值观的改变,看到了农业绿色转型可能带来的潜在获利机会,早已开始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和创新者,如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众筹和定制、生态休闲农业等。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1.2强制性驱动因素
        强制性驱动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即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由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驱动是渐进性的,一般是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面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已经是时不我待,迫切需要政府做出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同时,由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很多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来推动解决。当前,政府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之频繁、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力,推动我国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印发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并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政策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巨大动力,到2017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也连续两年减少,同时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也提高了。
        2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2.1转变栽培方式
        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由追求高产向追求优质高效方向转变,这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的关键举措,粮食生产突出“提产能、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因地制宜推进种植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以栽培方式的转变为抓手,示范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建立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核心示范区进行辐射带动,积极开展优质稻米、专用小麦、高效农业等规模化、订单化、标准化种植,示范稻田养鱼、养虾、养鸭等绿色增效模式,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及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确保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逐步实现粮油生产由无公害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2.2减控农药
        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药使用基本上实现从高毒高残留到低毒高效的转变。土地规模化程度低,1家1户分散经营,往往在使用中存在超剂量、随意性等现象,造成田间农药残存量增加。减少农药用量的途径:一方面在推广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的基础上,加强病虫情报预测预报的宣传,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和信息传播网络,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推广使用新型农药喷撒设备、机械,如自走式农药喷洒车,智能无人机。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农药用量持续降低,据统计2016、2017、2018年农药使用量分别为1548、1530、1520t,逐年降低。
        2.3减控化肥
        减控化肥面源的有效途径是切实做好秸秆全量还田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配方肥的使用。例如主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145.75万t,其中机械化直接还田142.71万t,通过牲畜过腹和沼液沼渣间接还田3.04万t。据检测,100kg小麦秸秆含氮、磷、钾分别为0.58、0.27、0.56kg,100kg水稻秸秆含氮、磷、钾分别为0.63、0.11、0.85kg,按稻麦2季秸秆还田15000kg/hm2计算,土壤中每年增加氮、磷、钾分别为90.75、28.5、105.75kg/hm2,单位面积增加氮、磷、钾总量为225kg/hm2。秸秆还田不但提高了土壤氮、磷、钾有效含量,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耕地质量,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2~3g/kg,有利于农作物增产丰收、促进化肥减量增效。2019年化肥用量(折纯))较2015年减少3426t,减幅达5.02%。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滥施肥的最有效的技术途径。目前,粮油作物配方施肥应用面积已达到90%以上,但存在精准度不高问题。实际生产上,一般的配方肥很难到达与土壤需要养分量高度耦合。在县域范围内,土壤差异很大,测土配方类型多,小批量生产无法保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区域协调,地区内或省域内进行统筹,将一种或相似的配方,统一生产调配,或通过建设乡镇配肥站,由合作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定制配方肥,按订单合同进行供肥,如本地金泰测土配肥站,与全县100余个种田大户合作,开展测土与供肥服务。因此,要鼓励扶持组建测土配方施肥站,构建“肥料生产厂家+测土配方施肥站+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定制施肥模式。
        结语
        由于农产品的信任品属性,其质量信息应由政府向公众提供,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农产品分级制度、农产品生产者信用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具有政府背书性质的质量信号解决农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严立冬,邓远建,蔡运涛,等.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探析[J].调研世界,2009(8):11-14.
        [2]郑冬梅.绿色农业的外部性分析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304(5):7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