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6期   作者:章莉莉 吴俊 王友星
[导读]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基底保护与城乡并举发展。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基底保护与城乡并举发展。新时代小城镇的发展,必须着力带动、服务和促进镇域乡村振兴。本文以欠发达山区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欠发达山区小城镇的资源特点和限制因素,从全域角度统筹考虑镇域的生态本底、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文化传承、品质提升等方面,探索适合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与振兴的策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与振兴
        1.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及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人才支撑、投入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1]。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区域的社会综合体,是乡村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上接城市、下引农村、协调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2],是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总体要求下,更加凸显出小城镇对于构建未来城乡新型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那么,对于欠发达山区的小城镇,在国家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该如何实现其高质量、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社会各方面日渐关注的重要课题。
        2.欠发达山区小城镇现状特点
        2.1交通滞后
        与平原地区相比,欠发达山区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道路交通密度低。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多数偏远山区小城镇严重缺乏“生产作用通道”,受制于典型的边界效应使其长期处于屏蔽状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发展缓慢[3]。
        2.2产业发展粗放
        当前大部分欠发达山区小城镇的产业类型较为原始,人均经济收入偏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产业普遍呈现着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产业发展依然是以土地、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为主,由于资本薄弱、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限制因素,导致普遍地区继续走传统产业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三次产业间未形成有效联动发展、产业链低端,对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耗,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低[4]。
        2.3生态资源优越
        欠发达山区生态本底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风光类的资源,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农业资源和水资源等。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山区虽然耕地稀少零散,但其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以及其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如高山绿茶、地道药材、野生菌类等。
        3.基于乡村振兴的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策略
        3.1全域统筹、协同规划
        (1)全域统筹规划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但长期以来,由于重城市轻农村,没有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一张网建设,造成城乡建设各层面相互分隔,导致农村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基础差、投入少、标准低,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以全域统筹规划为指导,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体现乡土特色、满足现代化生产生活要求的原则,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多规合一”,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合理均衡配置是非常必要的。
        (2)协同规划
        对于小城镇及其乡村区域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各种要素的聚合,包括本底资源、政府各部门的项目投入以及政策制度等。但由于本底资源、政府资源投入没有形成合力,政策与实施也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小城镇及乡村发展效果不明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目前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组织架构、多种规划、项目资金、实施引导、政策配套五大方面的协同。组织架构协同是将政府部门、乡镇、设计团队纳入对接平台,在同一平台下推进工作;多种规划协同是要协同发展规划、部门专项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等多种规划,建立统一的认知体系,包括对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文化治理等方面的协同;项目资金即对所有项目进行统筹评估、分类,并建立项目库,根据项目轻重缓急确定实施顺序,精准投放;实施引导协同主要聚焦集镇区的建设包括项目的空间落位,以及项目建库的建设时序;政策配套协同主要是针对项目无法落地等实施操作性问题,提出政策研究和建议。
        3.2控制开发、生态维育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应该承担好生态涵养基地的重要职责,构建镇域生态安全体系,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划定生态管制空间,开展生态建设和保护[5]。
        (1)保护山区生态资源,逐步开展生态移民
        ①山区森林在实行限额采伐的基础上,鼓励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开展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严禁猎杀和贩卖野生动物,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6]。
        ②以保护生态、改善人居条件为出发点,对自然保护核心区、地质灾害高发区、退耕还林区等区域进行生态移民、建设移民新村。同时将生态移民与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大生态移民补偿力度,增强移民的就业能力培训,解决移民的基本民生问题,让移民“搬得动、留得住、脱贫致富”。
        (2)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前提,开发强度要满足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限制要求。
        3.3资源利用、产业带动
        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必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1)资源禀赋的开发
        山区虽然耕地稀少零散,但其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以及其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如高山绿茶、地道药材、野生菌类等。因此欠发达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将极大地提高山区工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其次,欠发达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风光类的旅游资源,应突破当前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和联动发展欠缺所陷入的“资源诅咒”怪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出欠发达山区特色资源禀赋的优势,促进特色资源型城镇化的滚动推进。
        (2)特色产业带动
        特色产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主导和推动作用。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背景下,应着力加快推进小城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应积极依托区位、资源以及环境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就业岗位。
        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活化乡村就业空间,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在耕地之外也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的增值收益。同时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模式,以科学为基础,发展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田园观光,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形态。
        3.4动脉带动、城乡畅通
        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带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构建良好的综合交通系统对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构建区域联动的复合型对外交通系统
        要充分考虑如何快速对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港口、机场,提高欠发达山区镇与县域、市域、省域及省外大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对接程度,并提高小城镇与各个村、社区的公路辐射连接,构建内畅外联、通城达乡的复合型城镇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衔接顺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
        (2)构建无障碍绿色旅游通道
        以镇区为核心,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旅游集散中心至景区、景点的旅游客运服务专线,构建镇域内无障碍绿色旅游交通网络,有效提升山区旅游形象品牌和旅游服务水平。
        3.5文化传承、活力激发
        文化是小城镇的生命和灵魂,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内核。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不能忽视其历史,不能摒弃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品位,要充分保护好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和文化。
        (1)要正确处理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建设与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深入挖掘小城镇文化内涵,注重保留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共生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共生。
        (2)要塑造特色的文化空间载体,培育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将文化与现代人民生活有机融合,形成小城镇独特的文化标识,重塑地缘文化记忆,激发城镇活力[7]。
        3.6空间整合、品质提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城镇发展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应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不仅是集镇区自身空间品质需提升,镇域广大的乡村空间也应提升其人居环境品质。
        理想的小城镇应该是“精致宜人,特色鲜明,活力宜居,底蕴深厚”,但现实却存在理念繁多、尺度失调、特色迷失或生态阻隔等诸多问题。欠发达山区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提升要注重“塑特色、补缺漏”,即要加强生态保护,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包括教育、医疗、文化、智慧管理设施;同时要注重特色风貌的提升,延续空间肌理,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园林绿化和特色景观。
        广大乡村空间的品质提升重点是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乡村配套服务设施。
        3.7创新发展、技术支撑
        乡村振兴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观念落后,各项技术缺乏、人才贫乏等问题严重影响欠发达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耕地资源紧缺型和生态极度敏感型的山区小城镇,要振兴经济,必须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提升农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应用机械化工具、施用有机肥料、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建立良性、生态的物质循环系统,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4.结语
        本文对于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策略探索主要从全域统筹、生态维育、产业带动、交通建设、文化传承以及技术运用六大方面来引导欠发达山区小城镇的发展与振兴,是小城镇发展最需要关注的内容,具有普适性。
        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小城镇特别是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契机,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与发展条件,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1
        [2] 彭震伟.小城镇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城乡规划.2018(1):11-16.
        [3] 林小如.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 张磊.西南欠发达山区城镇产业空间优化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6.
        [5] 武君臣,陈超,张飞.生态与经济视角下小城镇发展策略初探——以沭阳县钱集镇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论文集.2018.
        [6] 李若云,叶晓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9(1):8-12.
        [7] 刘凤祥.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新发展研究[J].中国名城.2019(4):19-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