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考量 ---- 如何影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罗雄
[导读] 关于德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诗经》《尚 .书》
        摘要:关于德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诗经》《尚 .书》。《诗经》 的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 的命题。当今法治社会,传统的德治思想还有借鉴作用吗?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是授业”,更要“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大我观念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德育;道德与法制;教育
“德”是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德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要做个有“德”之人:对国家要讲“忠”;对父母要讲“孝”;对长辈要讲“恭”;对亲人要讲爱;对他人要讲“信”;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打造“主力军”时,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理想,用道德引导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但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指标。诚然应试教育使学生们能考出高分,但是应试教育毫无疑问对社会也有不利因素,比如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缺乏认同感等。面对现实,冷静思考,毫无疑间,这是放松了德育教育的结果。
        而一谈到法律,总会给人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现在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谈论道德话题,但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还是频频发生。“馒头老太”为我们出了一道选择题,让每一个人对“无人售馍”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几年道德检测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她对路人和社会的无比信任,人们也无比信任“馒头老太”。“还有无人售报”等,这都体现了一种社会风尚的良性循环,激发出的是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近年来有关道德的争论很是火热。“倒地老人为何无人扶起”?这不仅是道德的争论,同时还是法制的争论,如何保护见义勇为的行为?如何处罚故意碰瓷行为?所以才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会如此的盛行的现象?是社会的沦落还是人们道德的败坏呢?
有人说:“或许是个碰瓷的,最好绕道而行吧。”也有人说:“这么多人都路过此处,别人都不管,我为什么要管。”是啊!这是人们常有的心理,人们有这种心理的原因是由于一种现象--“吃力不讨好。”是帮助别人后,反而被冤枉,这种现象在报上、电视上、社会上屡屡都有报道。本是做人为乐,可无人作证,却落个受冤枉的结果。时间长了,这种事就谁都不愿意干了,免得掉坑里。
但是,我觉得无论有没有被冤枉的可能性,这种事只要我们还有一点点道德心,都应该勇于参与的。因为或许只要我们伸一下援助之手,就会挽回一位老人的生命,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人的一生只有那短短的几十年,所以我们不仅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也应该珍惜别人的生命。如果因为有这种被冤枉的可能就不去做的话,当你若无其事的从旁边绕过去时,心里面就没有一点内疚吗?我想,如果我是那种人,半夜会被噩梦惊醒,况且就算有那种被冤枉的可能性又怎样呢!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生活在法制社会中,法律会明辨是非,只要真理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就是清白的,没有人能随意诬陷我们。


“倒地老人无人扶起”的事件验证了我们这个社会某种程度的沦落,而“馒头老太”却对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充满了信心,对路人和买馍的人有着无比的信任,这种卖馒头的方式不仅仅赚的是人们的钱,而且是激发社会正能量的体现!
我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们还是有道德,有涵养的,不然社会中也不会有那么多慈善团体和机构,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爱心人士。哲学中说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那点坏的可能性,就完全否决一件事,我们应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产生。
道德与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考量的结果是:如学生在检测中能明确判定是与非,但在现实的生活的影响下,面对同样的事可会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从而触犯法律规定。可以说现实对生道德品质的行成,法制观念的行成影响是深远的。哪我们应如何排除这些不利的因素,让学生行成正确的道德与法制观念呢?
一、以德为先,师德渗透
由于应试教育自身的劣根性,只注重了某方面的发展,忽略了全面发展:只注重了智育的培养,而放松了德育的教育。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工程,实为完善人格之本,因此教师在道德素质上要立德、养德、扬德。因此加强教师道德修养,他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更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追切需要。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工作,从人到人,以人为本。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言为心之声, 行为心之迹”。不难想象,一个自身道德品质修养不高的人,是难以讲出让学生信服的道理的:一个事业无所追求,作风懒散的教师,是不能有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的。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和逆反期,身体和心智都不成熟,极畜模仿力的青少年,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奔忙于个人私利:投机取巧,追求享乐上,自然就耳满目染了,就必然失去正确学习观、人生观。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所有的说教,再振振有辞,头头是道,也只能是无疥于事,徒劳无功。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教育、呵护学生,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准则,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温暖、感染他们。如果你的日常行为能够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指引作用,那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师德渗透,也是一种成功的德育教育。
二、立德树人,树好学生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心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畜,则国畜。“少年要担此重任,必须树其灵魂,使其心灵净化,心无旁骛。达到这.一目的,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心与心的碰撞:它需要我们用炽热的心去化解一颗颗拒绝 溶解的冰;它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锁。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增强意识,坚持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两手抓。明确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破动的接受知识的机器,在向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向他们传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有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追求。只有在有了正确思想的前提下,才会产强大的动力,才会有坚强的意志,也才会在学识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其实我们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不失时机的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爱社会、爱集体等诸多方面的德育教育,让学生热爱国家,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可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家园,爱人类,爱大自然,爱创新等教育。尤其是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经历,执着的追求,爱国的情怀,崇高的人格魅力等,更是不可多得的生动的德育材料。
        道德与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考量,深深地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这不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全社会应观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1]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J]. 王啸.  内蒙古教育. 2009(17)
          [2]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董小明.甘肃教育,2019(10):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