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模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创建教学情境。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进行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正确的法治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但是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和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生活“常驻”在课堂之中,加强生活化教学。
一、让生活“常驻”课堂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生活常驻课堂,加强生活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让生活“常驻”课堂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讲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充满学习热情,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1]。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而采用生活化教学,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讲解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能够通过生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具备正确的道德情感和法治观念。
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针对性不强
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在初中阶段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对这堂课的要求很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上也比较随意,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规划,往往是直接将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照搬给学生,亦或者是参考教师用的参考书直接讲解,并没有从初中生的实际心理、情感需求出发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受到课本的局限,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忽视,很多课堂内容的设置都不够合理和科学,缺乏系统性,很多发挥出最大化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以及制定的教学目标都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容易丧失兴趣,整个课堂的氛围也非常枯燥和无味。
2.教学方法不够先进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各种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得以普及,例如信息技术,现阶段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非常广,渗透到方方面面。对于教学领域来说,也应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设置慕课、微课等形式。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非常低,虽然现阶段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但是多媒体也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搬到多媒体上,学生面对的依然是和课本上一样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价值都没有发挥出来,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泼,教师也没有展现出有趣、生动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和实际生活联系不大
初中《道德与法治》本身和学生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这门课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将课程和学生的是生活联系起来非常有必要。
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却忽视了生活化教学,很多教学内容都是直接讲解,并没有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讲解相应的知识,导致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和自己实际生活的关联,而这门课程最终也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和价值。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时期,好奇心非常重,对周围的事物及其容易产生好奇的心理,并且思维上也非常活跃,对各种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讲解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好处,相反,如果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那么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让生活“常驻”课堂的有效对策
1.立足生活导入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保持高涨的热情。在课堂导入环节,如果教师直接用苍白的语言导入新课,那么将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2]。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国,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事件出发导入课文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亲情之爱》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功能、含义以及内涵,体会亲情之间的爱,了解亲情之爱的多种表现形式,同时能够了解父母和子女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并学会妥善处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到具体的学习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立足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说一说“你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爱体现在哪里”,这个话题一抛出,通常学生都七嘴八舌说起来,有说“每天我起床之后妈妈都已经做好了早餐”“每次我过生日爸爸妈妈都会买一个大蛋糕,并送我喜欢的礼物”“周末爸爸妈妈会带我去游乐场玩”……此时学生的热情都被激发起来了,进入课堂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之中都保持高涨地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学习内容体验性和认同感不足的情况,这就大大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学生难以将知识内化[3]。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感知能力。不仅如此,通过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和复杂的知识形象化和直观化。例如在学习《珍视生命》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珍爱生命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救自护的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旦遇到危险的事件能够自救自护,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化教师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生活常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导入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同时多开展一些生活化实践内容,因此来强化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淼.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15(6):114.
[2]杨伦峰. 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才智, 2017,11(31):56-56.
[3]庄芸.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8,20(46):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