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技校后进生的教育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许建辉
[导读] 后进生是指正常智力情况下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习滞后、操行低下的学生
        后进生是指正常智力情况下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习滞后、操行低下的学生。在技校生中有不少这样的后进生,这些学生的普遍特征是学习遇到困难,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积重难返,导致厌学、不学。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丧失学习信心,而且伴随着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贪玩、旷课、夜不归宿,甚至打架,赌博、抽烟、早恋,讲究吃穿等,对班级、学校,其至以后走上社会都有不小的危害。转变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项重要内容,也是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正确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一、后进生的成因
        没有天生的后进生,都是后天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多方面的原因,本人总结了以下几条:
        1、根本的原因(即内因)是由于这类学生缺乏强烈的进取心,逐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和行为所造成的。缺乏强烈的进取精神,思想上不求进取,认为上技校没出息,职业理想模糊,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前途悲观失望,具体表现在学习日的不明确,生活懒散,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甚至白暴自弃。
        2、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浪潮的冲击,许多家庭环境及氛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原来双职工的稳定型变成有下岗职工的不稳定型,由稳定的家庭生活变得不再稳定。这样有的家庭中滋生了浮躁、动荡的情绪,为钱而奔波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另有一些家庭在结构上发生变化,单亲家庭愈来愈多的出现,给这类学生造成了心理的创伤,情感受到伤害。这些势必给这类学生注入了不稳定情绪和不思进取,不想学习的影响,甚至对生活都丧失信心,更谈不到安心学习了。
        家长素质的高低也是造成后进生的外部条件之一。由于家长素质不高,教育子女的方法、管教方式、教育思想都会存在偏差。或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使学生难以达到家长的期望,从而使学生丧失信心或对子女棍棒式教育,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或是家长父母双方在教育思想、方法上不一致,使得学生无所适从,给学生造成空隙。家长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价值取向也会深刻地影响着这类学生。如果家长认为知识再多也不如经商实惠,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子女上技校没出息,也不抱什么希望,往往在言语中流露出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也灰心丧气。这类学生家长不懂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的力量,不注意从小、从平时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凭个性自由发展,这也是造成学生向后进生转变的一个原因。
3、社会因素
    社会的不良风气,社会中的阴暗面,也是形成后进生的外部条件之一。大千世界,花花绿绿,游戏厅、网吧、迪厅等大量出现,吸引着这类学生,诱惑着他们去过把瘾,如同鸦片一样吞噬着他们,使他们不能自拔。黄色录像带,带有色情的卡通画册,也吞噬着学生的心灵。这些来自社会的外部因素,会使学生沉迷于花花世界,放纵享受之中,不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不学、弃学。
4、同学之间的关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是产生这类学生的外因之一,因为他们有共同语言,一旦有一两个厌学,对那些意志不坚定,又没有毅力的学生来说,会传染一大片,这样学校进行的正面教育在他们中间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5、教师因素
   外界因素也包括教师,更包括班主任,如果班主任缺乏高尚的师德形象,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不但不能使教育收到实效,而且会促进后进生向更坏的方向转变。如果班主任对这些后进生的信心严重不足,工作无成就感,平时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心态流露出来,加重学生的“灰暗情绪”,使学生变得更加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造成后进生的原因还有些,这里只是论述了主要几个方面。后进生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这个内因和外因,会使其向好的方面变化也可向坏的方向变化。探索后进生转变的途径,是班主任必修的功夫之一。
        二、后进生转变的途径
        后进生是个不稳定的群体。它的形成是这类学生长期变化形成的。是由于降低人生目标以后逐渐形成的不良的心理素质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往往根深蒂固,改变也决不是朝夕能做到的,因此这就决定了转变后进生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做工作,是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1、做好内因的转变工作。
    内因起决定作用,它是转变的依据。因此在内因的转变上要多做工作。这主要从培养后进生的进取精神和纠正不良习惯入手。培养进取精神,是激发这类学生内因发生变化,让他明白,认识人生只有进取向上才能使生活有实在意义,这是当代青年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人生的价值并不取决与学历的高低和从事何种社会职业,而在于不断的开拓进取和为社会作贡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没有进取精神,将来很难立足于二十一世纪,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进取精神的培养,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工作,启发、诱导,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平时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有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当然,在这转变过程中,不能全是一帆风顺,允许出现波折,甚至反复。反复出现也不要急躁,更不能用过激语言加以训斥,只有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纠正不良习惯和行为,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纠正方法。要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主要毛病所在,逐个解决,不良习惯和行为是长期形成的,有的已成为定势,纠正起来难度相当大,所以更不能急躁。
    解决懒散问题,要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让他在勤快中享受愉悦、快乐。日常生活小事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街道生活的小事,做值日、洗衣服、刷碗、帮街道孤老户干活。解决懒散问题,还要从制造紧张氛围中逐渐培养和纠正。使他们适应紧张而有秩序的生活。不良习惯和行为在不同的后进生身上表现各异,只要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培养和纠正,会有效果的。
2、做好家长的工作。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永久性的教师,他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是解决后进生的重要方面之一。
    激发家长培养孩子成人成材的责任感,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举办家长学校,请教育专家做有关教育方法、理论及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识讲座,是提高家长素质有效的方法。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端正教育思想,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师爱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正确对待技校生素质较差的现状,克服技校工作无所作为的思想,增强职业信心,这不仅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而且会给后进生以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总之,后进生的转变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家长、教师以及社会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他们的转变。做好后进生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