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校“树文化”品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向丹玲
[导读]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我校在2014年最终确定以“树文化”为特色来打造学校文化开始,我们一直以“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为办学宗旨来推进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而身为学校教育人,我们都很清楚:一个人要成为有用之才,必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几年,随着我校“树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便日益突显出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树文化”建设中也随之变得重要起来。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学校内涵丰厚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也是我们学校在进行“树文化”建设推进过程必然要思考和必须着手做的事情。可以说,在我校“树文化”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看来,学生是否能成为“有用之才”,则看学生是否能身心健康成长。于是,我校在打造“树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多方合作的作用,作为教育者更是清楚,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才能充分体现学校树文化特色建设的理念。如果说此前我对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没有积极关注的话,那么随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由2012年最初的策划,到2016年学校“树文化”特色校园的基本定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即被提上了日程,2016年我校得益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动,学校改扩建了新的具有先进设备、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成立了培养师资方向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小组,自2016、2017两年间,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小组的教师达学校教师的40%左右,可见,我校在推进学校“树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学校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思考从未中断过,从而引发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如何在打造我们的“树文化”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让校园的物质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所学校,重视环境建设,定会想到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当你踏进一所学校,她给你的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身心愉悦的,勿庸置疑,这所学校外显的文化环境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了。因为我们知道:
        (一)显性的物质环境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作为学生和老师,他们总是要学习、生活在一定的校园物质环境中,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多为6至15岁的年龄阶段,正是人一生中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所处的物质环境的优劣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
所以,校园的花草树木、廊亭、墙面、地面就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显性物质对净化学校、美化学校和绿化学校是相当重要的,而这,却是一项可持续的建设工作,这项工作将会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因此学生的一花一木、一牌一廊、一砖一瓦、一石一墙,加上那明快的色调、富有特色的造型,这一切的显性物质环境无不体现着学校所独有的个性特色和文化氛围,无不彰显着它独有的育人功能。
比如我们学校,三风一训处在醒目的位置,有各类宣传橱窗、宣传板报、名校长廊、浮雕长廊、走廊文化和楼道文化都围绕着“树文化”内涵去打造,在我校88.3亩的校园面积里,我们在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关注它带给人们的美育,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同时我们也充分注意到了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具有特定的环境,因为学校前身是林场子弟学校,自然就会有这些特点:树多、花多、墙多、石头也多。于是借用这些特定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地做到了:让每一棵树丰茂、每一块石头说话、每一朵花红艳、每一面墙有故事。
        (二)学校的建筑规划设计彰显美育功能
我校在2014年以前还是一所留有林场遗风的子弟学校,无论哪一处,都烙有林场的印记,但是,2014年以后,学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原来的杂乱无章的建设、和养无序的花木再也找不到,而今旧貌已换新颜。学校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哪一处的建设,无不体现了学校建筑规划设计上景观的重要性。
如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宿舍区、食堂等,均做好规划布局,任何一处,均彰显着我校“树文化”的特色,努力构建花园式学校。这两年,整洁的校园、和谐的环境、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吸引着入校的每一个人,进入我校的人,无论学生还是家长,抑或是进来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都给予高度评价,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即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拾级而上的台阶、满止葱绿的树木、娇艳可爱的花朵,既满足了师生的教学和审美需求,激发着师生的美感和求知欲,也给师生营造了一种置身其中,不仅是心情轻松愉悦,而且从中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遇见美,形成良好的心境,即使是教师有教学压力,学生有学习压力,但这种愉悦感始终伴着师生,从而激发师生向美爱美寻美的欲望,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完备的功能室给学生心理带来的满足感
自2015年和2016年两年时间里,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我校的各功能室配备齐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让老师们高兴,学生们自豪。最终,老师们可以在相应的功能室里上课,操作实验,学生们也终于知道了什么叫科学实验,什么是真正的音乐课和美术课。所以,我们认为专门的功能室配置带给学生的是心理上的满足,让学生更清楚在这样具有完备硬件设施的物质环境的学校里学习,是他们家长期待的,更是学生所期待的,因此进入这样的校园,他们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从而,我们可以说在打造学校文化过程中,优质的物质环境同样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关注校园文化的精神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相对于物质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看,精神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从我校的实际看,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无非是有几点:校风、班风、教风。我们学校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正在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如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指导下,我们各班也制定了自己的班级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将学校发展与班级发展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紧密结合。
我们根据“树文化”特色,创建了我校独有的“树智慧”课堂,并以此展开一系列活动,如“树智慧”主题班队会课、“树智慧”学科课堂教学比赛等,我们尽力做到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追求教育性和人性相融合的过程,树立教师自身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为学校能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
        (一)校风、学风和班风形成的教育力量对师生的影响。
作为学校教育者,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们,在学校的整个育人环境中,校风、班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全校师生共同合力的结果,并且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下、在班级这样的大集体中逐步形成的,而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是促使学生向好向上向善向美不断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一旦这种教育力量形成,置身在这种环境中的师生,都会受其影响,且这影响是极其深远而有意义的。


        (二)开发符合学校“树文化”特色的课程——树智慧课程。
我们通过打造学校“树文化”特色下的学校“树智慧”的主题班队会课,以此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我们的“树智慧”主题班队会课堂,就给学生营造一种树的精神氛围,让学生树的内涵世界里寻求精神追求和精神寄托,明确树的精神是我们学生成长的目标之一,单从我们的主题班队会的名字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树文化”课堂始终离不开树的内涵,这是我校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如《“国槐树”智慧主题队会》《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班级》《探寻树精神,传承树智慧》《“树智慧”课堂--奋发向上,做最好的自己》《情动我心感恩同行》主题班会《做一个坚强的孩子》《与快乐同行》《团结互助》《爱在校园》……于是,在班级发展规划上,在班级活动策划中,我们就借助班队会课这个展示平台,有了符合我们学校文化特色的课题——“树智慧”课堂,有了属于我们自己努力的课程——“树智慧”课程。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构建教与学的和谐人际关系。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同样(或是相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处理得很是有效,而有的老师的处理却是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呢?其实这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关。因为有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师生相互悦纳的过程,是形成轻松愉悦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当然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是当今学生认为教师有料的人,同样,懂得处理课堂教学关系,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是把学生当作跟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是懂得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学生才能信服于这样的教师,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自然是良好的,师生间的关系也就是相对和谐,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高,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通过自己的有效教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也就在整个过程中得以促进和发展。
在常规听课过程中,我就遇到这样一个事例:在一节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的数学课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位学生回答了,但答案与老师事先预设的不一样,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也不同,但答案却是正确的,然而上课老师只说了一句:“你是这样想的吗?”学生立即回答:“我就是这样想的。”之后老师却未给予任何的回应,按理,这学生的发言应是这堂课的这亮点,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而且这还是一节数学课堂教学的比赛课,这位学生在这个班还算是个优秀学生,可老师的反应使这个学生情绪十分低落,以至于影响到第二天的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这位学生从来都很活跃,表现是很积极,从来都是把表现机会牢牢抓住的,但就这天的语文课上却相当相反,一句话也不说,一个问题也不提,也没见一次举手想要发言的,语文老师很是纳闷:这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于是午读时候,语文老师私下与该生进行了沟通,原来原因是昨天的课堂上数学老师让他感觉受了委屈,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其他学科的课堂来了。
可见,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影响的不是一节课,也不是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能关注到自己的话语对学生可能造成的伤害或是影响,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就会变得更积极而有效。
        (四)课程、活动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支持。
自我校打造“树文化”特色建设以来,开展的活动就多样而丰富,学校考虑到文化活动是学生需要的,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我们观察各班学生表现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支持活动,如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心理团体辅导,就是针对学生行为、学习不良习惯所做的团体辅导,这是学生需要,家长需求的心理教育支持。如我们引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学生五防课程,通过志愿者老师进班授课,以和谐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知道什么叫防性侵,什么是防校园欺凌,什么是防拐卖,并学会对此类事件知道说“不”,并且知道怎么样说“不”,从而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也提供了保障。同时我们也引导学校的老师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是个合格的教师,更是一个能时刻关注学生情绪与心理状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这几年,我们试图从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得到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学校重视学生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如书香校园活动,通过开展校园读书活动: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好书我推荐、好书伴我成长等活动,让学生亲近书本,走进书香世界,与好书为伴,与经典同行,并从中感受到好书中所体现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能明辨是与非、好与坏。此外,我们还开展形式主题内容多样的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开笔礼活动、建队日活动、文体艺术节等等,我们只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认知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并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
        (五)开创家校和谐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伟大工程。其综合性就在于如何在学校“树文化”特色的打造上,将家长力量融入学校的教育当中,既保证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教育作用,又满足学生对家长陪伴的需要,更是形成了难得的家校合力,让家长参与,使学校的文化建设在内涵上得以提升。
如校园文化建设之初,在绿化美化校园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家长的参加,捐款捐树,种花种草,并积极投身到绿化美化当中,学生也因为家长的参与,内心是自豪的,骄傲的,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向善向美向上的积极心理,在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中,学生更爱自己的学校,更爱自己的班级,更爱自己父母,从而积极营造了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和谐氛围,使学生有来自内心的“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的豪气大气,也使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更亲密。
又如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推进的过程中,随着校园大环境的改变,从而促使各班积极打造各自班级文化,以树为班名,发掘树的精神内涵,结合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更是增进了学生间、师生间关系的融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如此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间的互动活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活动,促进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班级、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健康积极向上和谐的关系。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为我校的办学宗旨,不论在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我们都应该朝着“环境育人”的方向去努力,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努力做好育人的工作,真正做到“爱生示范,勤细精博”,让学生这样的环境中真正明白“乐学善思,好问求真”,从而在学校生活和学习拥有树的品质和精神内涵,从而促使“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成为现实。
总之,当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时,在打造我校“树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我们就从“环境育人”着手,更注重显性的物质文化环境和隐性的精神文化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我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也才能实现学校“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策略》 龚春燕 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元点上的思考》 潘启富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王瑞富 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校心理辅导》 聂衍刚 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