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会成员都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家教家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民风民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乡村社会存在各种社会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重家教、育家风,弘扬良好家教家风,推进家庭内部建设;通过培育现代农业中的职业道德,不断规范对农业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通过制度建设,增强社会公德约束力;通过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移风易俗。
关键词:乡村;乡村振兴;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提升,精神文明建设需不断加强,才能
一、乡风文明建设责任主体
“乡”在古代汉语中一是指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其二有“处所,地方”之意,《吕氏春秋.仲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其三是指城市以外的地区,乡村,谢灵运《石室山》诗“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其四有家乡,故乡之意。从以上解读,可以确定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一是政府部门,二是社区群体,三是个体,政府部门应做好引导作用,以行政村和自然村为主的群体,要维护和调节好群体关系,以上两个主体属于固定主体,区域和范围不会改变。而个人因行动自主,且现代社会人员流动较大,根据之前解释,“乡”一是有处所,地方之意也有“家乡故乡“之意,因此可见,个人在所住地和家乡都应担负乡风文明建设这一个体责任,主动践行规范、准则。
从自然科学方面来讲,“风”是指流动的空气,从人文社会科学来讲,古代汉语解释为“社会风尚、习俗、节操、风范”。由此可解释为“风”涉及个人、群体和社会,个人养成良好修养,有节操、有风范,群体遵循约定俗称的规则、规范和习俗,社会则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而这种“风”会如同空气一般流动,每一区域都形成良好风尚,则善的“风”闻者从之,恶的“风”闻者弃之。如诗经之十四国风一般,各地区,各民族形成良好风尚,随着交流的需要,良好的风尚不断交融,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风,归于教化。诗经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曹顺庆. 中华文化原曲读本[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4]。通过教育实现变化、改变,并不断生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推进文明进程。乡风文明建设就是通过各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形成文明乡风,教育和引导社会成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
(一)家风家教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可见,家教家风建设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家教家风是家庭治理的重要方面,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就是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所谓家教即家庭教育或教养。所谓家风即作为伦理亲缘共同体的家庭(家族)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传承中,逐渐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日常生活方式、家庭文化风范和道德伦理品格。”[ 万俊人.也谈家风家教. [N].光明日报.2014年03月03日03版]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第一站,也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道德教育场所。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家庭成员良好品德,能够从内心深处培育出良知,在社会活动中知道何为当做,何为不当做,能够约束自身行为,践行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做到在家能够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对上孝敬父母长辈,同辈间做到“兄友弟恭”,对下能够关心小辈;对外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遵循社会交往准则,做到诚信、友善等。而良好的家风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方式、家庭文化风范和道德伦理品格方面不断积淀,培育出良好的家风,家风形成后能够对家庭成员起到引导或约束作用,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家庭成员能够从内到外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道德品德、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卑不亢、平等待人等良好行为。
因此,乡风文明建设中,要积极培育良好家教家风的形成,让家教家风充分发挥作用,对教育社会成员、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等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二)职业道德
“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任何形式的社会活动都不会存在。”[ 涂尔干著;渠敬东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5:15]每个行业为了能够长久的发展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会根据市场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业规范,借以约束行业内从业者的行为举止,同时维护本行业的信誉、产品质量等。中国社会在古代,是以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辅以工商业,在古代工商业中也形成相应的行规,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职业道德对于农业从业者主要是劳动道德的要求,强调劳动者要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朴实善良等。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不断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形成了具有现代性的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从业人员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农民,还增加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现代农业已形成一个行业,与其他各行各业发生经济交往。在现代农业发展下,市场和本行业对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行为等提出新的要求,也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的职业道德。
现代农业已与传统农业有了巨大差异,现代农业产品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是全面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现代农业从业人员也仅仅是农产品生产者,还是产品销售人员;传统农业者以传统经验进行生产劳动,现代农业者以现代科技和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从业人员除生产者外,还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这样就要去现代农业从业者要遵循市场规范,从产品质量到产品销售都要严格遵守市场准则,例如,产品质量要确保安全,既生态又环保,产品价格要符合市场规则,销售要遵从市场竞争原则,等等。就是说在现代农业中要形成一种能够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的规范,确保从业人员能够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同时,要形成一种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统一的行业准则,确保农业能够顺利融入市场经济当中。
(三)社会公德
梁启超先生提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对公德和私德作了定义,在公共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相善,有损他人的行为是公共领域所禁止的,只有人人相善,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乡风文明建设中,社会公德也是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需要与群体联系,群体与群体之间也会发生联系,在交往活动中就需要能够调节群体内部交往的行为准则、规范,来约束行为,确保群体内部的和谐稳定。
维护公共利益是社会公德的目标,漠视社会公德,维护个人利益,损人利己的功利主义都是社会公德所不允许的,社会公德缺失会严重影响社会内部和谐与稳定,长久以往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几个方面。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社会公德建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做到文明礼貌。在传统社会中人际交往中注重礼仪规范,现代社会中,公共活动中遵守相关礼仪规范也是基本要求,在行为举止中要做到文明礼貌。二是在社会活动中要做到互帮互助,邻里间、同事间、亲朋间、人与人之间要形成互相帮助的社会风气,社会关系冷漠,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困难和问题视而不见都是反面事例。三是公共环境中要爱护公物,不能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公物,或者将公物据为己有,都是社会公德所禁止的,要共同维护、爱护公物。四是要遵纪守法,社会成员要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一方面要学习法律法规,懂得法律法规,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纪违法的事去危害社会或他人利益;另一方面在知法懂法上要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要敢于斗争。五是要做到保护自然环境,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理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破坏生活环境、不破坏生态环境。
(四)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成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各地区、各民族都因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形成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影响着所属群体的日常生活。 “各种习俗、传统和规范无需国家本身有所意识,就会自动产生作用,所以它们超出了国家的作用范围”[ 涂尔干著;渠敬东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5:92],民风民俗对群众生活影响较深,好的风俗习惯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好的风俗习惯则会影响社会发展进步,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民风民俗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经济社会发展给乡村社会带来巨大变化,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期间,物质与传统民风民俗间的关系变得尤为敏感,物质与好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将更好的推进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不好的民风民俗与物质向融合,则会加大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必须重视民风民俗的现代转化,避免不良风俗习惯在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推进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边疆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路径
(一)重家教,育家风,弘扬良好家教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持久,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家庭成员形成影响,社会成员在家庭中接受社会规范和道德教育,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准则,能够更好的投身于社会活动。因此,家教和家风建设是家庭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家教,严格家庭教育,积极培育良好家风,才能够有效乡风文明建设。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的家庭问题逐渐暴露,传统社会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的理念弱化,现代家庭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婚姻家庭不稳定、赡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都在影响现代家庭的和谐稳定,家庭内部建设是现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作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之一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推进家教家风建设,加强文明家庭建设,引导家庭重视家教家风,弘扬优秀传统家庭道德。二是家庭内部要严格家庭教育,增强意识,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培育良好家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逐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教育和引导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发扬朴实风格,培育现代农业职业道德
中国农民与中国传统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男耕女织的农业赋予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勤劳善良、朴实厚道、本分务实的传统劳动道德,在传承与发展中,这种优秀的传统美德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继续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转型,与传统农业有了根本性转变,现代农业从业人员多元化,与其他行业交往密切,并成为市场经济中重要一员。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养有了新的要求,为融入市场,需形成新的规范和准则。一是要继续弘扬传统农业中的优秀劳动道德,将传统劳动道德作为现代农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道德资源,并逐渐实现现代性转化。要注意劳动主体的转变,传统农业从业者是被剥削和奴役的对象,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例如,务实精神中容易存在思想固化的问题,需要从现代发展要求中凝练出新的劳动道德,以便于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二是要及时融入市场中,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制定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职业道德,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增强竞争力。例如,传统农业中多是自给自足,现代农业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伦理之辩,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就是现代农业职业道德的需研究内容。现代社会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新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利义之辩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问题,职业道德的建立是有效解决利与义之争,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遵循市场规范,否则难以继续发展。
(三)强化制度建设,增强社会公德约束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社会公德缺失是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中道德约束力逐渐下降,导致漠视集体利益,漠视他人利益的损人利己的行为不断出现,为维护自身利益,不诚信、不诚实、见死不救等问题;公共场所无视他人,抽烟、大声喧哗、言语污秽等问题;乱丢垃圾、破坏环境等环境问题;不遵守社会规范等等。这些社会问题都是社会公德缺失的具体表现,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共道德,都是当前乡风文明建设需深入研究的内容。作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之一,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公德制度方面的建设,要不断增加公众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强化社会公德的约束力,如果社会成员长时间处于遵守社会公德而利益受损,而违反社会公德则获得利益,那么公众会对遵守社会公德形成无力状态,社会公德的约束力也会下降,因此,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强化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增强社会公德的约束力,进一步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作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的个体,要增强公共场所的的公共意识,在进入公共场所时要明确分清公共场所与私人场所的差异,私人场所的行为不应在公共场所完成,抽烟、喧闹等都是不尊重其他社会成员的表现,要及时禁止,自觉的约束自身行为,主动遵守社会规范。
(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传统的风俗习惯与现代社会有了明显差距,但是新的风俗习惯没有形成,有些地方传统风俗习惯依然存在很大影响,依然被大部分社会成员所遵从,传统的陈规陋俗依然盛行,严重制约乡村社会发展,是乡风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与基础村民组织的联系,加强对基层社区实际情况的了解,特别是传统的风俗习惯,做到优秀的传承发展,不适宜的逐渐剔除。同时,要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强化阵地建设,形成新的文化阵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理念和内容,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另一方面,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建设,从基础社区实际情况出发,要符合民族、地方的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强化监督力度,规定制定后,要切实落实,不能成为空谈。
乡村文明建设强调在家教家风上推进家庭内部建设,强调在现=现代农业中逐步形成规范化的职业道德,强调提升社会公德的约束力,解决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强调移风易俗,改善乡村陈规陋俗的不良影响。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繁荣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