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国家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强调要强化互联网爱国主义内容的建设工作,打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新时期互联网文化。学生群体在现代互联网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文化力量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信息时代面临的重要教育课题,本文将对这一课题进行探析,寻求网络文化中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网络文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文化顺势而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股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学生群体也时刻沉浸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中,此时对于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创建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处于学生时期的孩子,“三观”还处于形成阶段,通过营造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互联网文化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和环境。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局限于现身说法、图文结合的形式不同,网络文化能够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数字化信息相结合的多元化形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的“纪念馆VR参观”、“领袖人物3D瞻仰”、“线上虚拟公益活动”等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接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打造爱国情怀网络文化,还要加强不良网络文化的预防和抵制工作。现阶段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很多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文化长期流传于互联网中,例如“腐文化”、“丧文化”等,这些消极的网络文化在一部分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导致这些学生的生活态度消极、价值观扭曲,不利于个人成长以及国家发展。因此,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切实有效地做到去芜存菁,一方面大力创新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强化不良网络文化的监管与消除工作[1]。
二、联合教育机构,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发展
网络文化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仍要继续保持原有显性思政教育的优势,将理论教育、专题教育作为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网络文化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相关教育机构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改变教育理念,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性,培养出一批具既有优秀思想品质,又有良好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担任网络管理员,用以帮助学生群体建立良好的互联网意识,引导学生群体辨别网络文化的好坏,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文化。
教育机构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作为互联网中的一个个体,在自我创作、选择、传播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对于有关国家利益、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要考虑其目的性、真实性、影像性,要学会保护自己和国家的利益,明辨网络文化的优劣;另一方面,教育机构要强化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现实生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相结合,使学生通过亲身参活动方式,既能加深家国情怀的感悟,又能形成具有爱国思想的网络文化[2]。
三、利用文化管理网络平台,引导网络文化发展趋势
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主要是通过个案分析、师生互动的形式总结和发现学生爱国思想的变化,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教育延时性。网络管理平台的互动性和及时反馈性为爱国注意教育开展、新兴网络文化信息收集、不良网络文化信息跟踪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可以对互联网文化进行线下事前调控、线下事后调控、线上即时调控,都能够提高网络文化管理的主动权,有效引导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3]。
四、塑造网络人格,唤醒学生爱国意识
现阶段的学生普遍为“00后”,他们猎奇心强、乐于接受新兴事物,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但是社会阅历却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一旦出现对现实生活不满或受到社会环境消极影响的情况,内心的情绪很难进行有效的纾解,往往会通过互联网平台非理性地发泄情绪,例如:以“爱国”的名义,在网络上发布过激言论,引导、煽动网民在线下进行过激性的“爱国行为”。这种扭曲的网络人格不但影响自身及他人的身心发展,甚至会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塑造正确网络人格,提高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唤醒学生理性爱国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及教育机构应当提高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疏导环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人格,进而理性对待“爱国情怀”,通过恰当的方式,学习和表达个人爱国主义精神[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向上的主流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保证网络文化健康向上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创造出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联合不同教育机构开展常态化爱国情怀教育、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引导网络文化走向、端正学生网络人格唤醒正确爱国意识,是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铃悦.互联网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舆论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04):242.
[2]曾晓彤.新时代网络文化视阀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析[J].大众文艺,2019(23):218-220.
[3]杨平.“互联网+”时代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8):3-4.
[4]许晶晶.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与运用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31):81-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