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谈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 宣姗
[导读]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
        摘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有效开展活动教学,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活动方式,引导每一个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是保证活动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有效性  教学目标  活动方式  学生主体
一、设计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一节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活动一个接一个,形式力求新颖,可是对活动的目的性、必要性等问题缺乏思考,有不少问题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意义,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
        案例:《亲亲热热一家人》教学片段
        活动目的:画全家人的生肖图,分享家庭故事,强化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
        活动过程:
(一)制作生肖图,增进对全家人的了解
        教师出示自己画的全家的生肖图
        师:小朋友,这是老师一家的家庭生肖图,你的爸爸、妈妈和你分别是属什么的?
        生纷纷回答。
        师:我们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快乐地生活着,我们每个小朋友也都来画一张全家人的生肖图,好吗?
        生跃跃欲试。
        教师指导学生画家庭生肖图。
(制作生肖图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构思,但画好生肖图却花了近20分钟,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二)分享生肖图,强化对家庭快乐的感受
        1、请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家庭生肖图,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画。
        2、以生肖图为引子,全班分享各自家中高兴的事。
(学生讲述各自家中高兴的事,体会家庭生活的快乐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可最后余下的时间却只有十余分钟,大多数学生并未讲述,回答的同学也来不及展开述说。)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活动是否能有效达成目标,活动是否是必须的等等,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总之,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
二、活动方式以适合学生为基准
        在品德课程中开展活动教学,其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包括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
        案例:《欢迎来我家》教学片段
        活动内容:我的家在这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每位同学的“温暖的家”,老师都想到你们家去做客呢,可老师却不知道你们家往哪儿走,愿意告诉老师去你家怎么走吗?
        学生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到自己家的路线。
        师:那位同学先来告诉大家往你家走的大致路线?
        生:我家住在xx村,走出学校后往前走,再拐弯走一段路,就到了我们村,再往里走,拐弯,我家就到了,欢迎大家来我家做客。
        生:你家到底怎么走啊,拐这么多弯,我都弄不清楚了。
        生:就是先往左拐,再走一段路,再往右拐……(边挠头边说)
        坐在位置上的学生一片“迷惘”,老师连忙示意该生坐下,请另一位同学说。后面的几位学生却同样“绕来绕去”说不清楚。此活动不了了之,接下来的活动“接待客人”也就草草结束了。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这一环节的活动目标是:以告诉同学来自己家的大致路线为契机,了解到家的交通路线,认识家周围的环境,知道家附近的标志性建筑(植物)。从以上片段可看出,教师设计的活动的效果并不好,让达到三年级的学生具体说出自己家的位置对城里的小孩来说相对容易些,但对农村小孩来说就不容易了(农村是以“村”为单位的,没有什么小区、门牌号码),加上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欠佳,许多学生都只会“走”不会“说”。该活动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因此课堂效果不佳。
        案例:《我愿和你交朋友》教学片段
        活动目标主要是使新生通过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和有伙伴的愉悦。


        活动一:唱唱跳跳认识新朋友
        在《找朋友》的音乐中,边唱边跳认识新朋友
        活动二:一起玩玩交朋友
        学生拿出玩具邀请新朋友一起玩,可以先介绍怎么玩,再一起玩玩具。
        以上的两个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活动方式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唱唱、跳跳、玩玩”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师生一起开展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
三、开展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通过儿童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只有儿童主体亲身经历和体验,所获得的收获才是真实有效的。因此,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只有部分同学参加,而很多同学则成为看客、观众、旁观者,活动实际上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活动体验、活动感受也是部分学生拥有,活动的效果只能是局部的。
        案例:《56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片段
        活动内容:民族长廊
        活动目标: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
        活动过程:
        师:55个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风土人情,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你仔细看他们的装扮,猜猜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教师打出图片,学生猜,猜中一个,教师出示相关民族的资料。如畲族,学生猜中后,教师出示畲族姓氏的传说。
        在上述这个活动中,来进行“猜一猜”的同学人数很有限,大部分同学是“观看者”,随着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而“边走边看”。出示民族图片——猜一猜——阅读相关民族的资料,全班同学与老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大部分同学没有成为活动的主角,无法投入到活动中,也就无法活动自己的体验。
        案例二:《家人关怀我成长》教学片段
        活动目标: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萌发感激之情。认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学会关心体贴家人,孝敬长辈。
        活动过程:
(一)真心小测试
        师:知道家人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的请举手?知道爸妈什么时候最快乐的请举手?知道爷爷、奶奶生日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气氛活跃。
        师: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二)真心演一演
        师:小朋友,我们接受的关怀多,付出的少,你想为家人做写什么?
        课件出示: 奶奶生病了     
                  爸爸下班回到家        
                  爷爷来我家               
                  妈妈在拖地          
        老师请学生任选一个主题演一演。学生表演积极认真,班级气氛活跃。
        以上两个活动中,全体同学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了活动之中,“小测试”、“演一演”这两个活动的活动面非常广,实现了全班同学的全体参与,活动效果十分好。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力求能让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我们教师应该在每次活动前对活动加以精心设计,斟酌设计的目标是否吃透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是否有利于达成目标,一定要把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活动的形式,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从儿童生活入手,关注“童心”“童趣”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邬冬星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鲁洁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陈会昌 《德育忧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