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职业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沈利琼
[导读]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职高学生在安全需求
        摘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职高学生在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方面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该从“科学防护自身,了解权威信息”、“付出爱心,坚定信心”、“以学生为中心,‘丧燃’式说服”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决不能任其发展、酿成悲剧。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学校停学,学生在家隔离,只能通过网络上课;在这种特殊时期,更加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疏导。笔者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工具,对如何在疫情期间有针对性地建立职业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要概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率先提出的。在1943年发表的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并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排列,如下图:
       
                   
        
        第一个层次为生理需求,包括呼吸、食物、水等。这一层次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第二个层次为安全需求,包括人身生命、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等,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就会认为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从而感到紧张、彷徨、不安,甚至恐惧。第三个层次为归属需求,包括友谊、爱情等,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人就会因为无法感受到身边人的关心、照顾,变得颓废、消极、自闭。第四个层次为尊重需求,包括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既包括个人的自尊,也包括别人的认可、尊重、信赖,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人就会没有自信,对社会没有热情,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第五个层次为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对于价值观、道德观的追求超过了物质和情感。
        五个层次的需求在一般情况下是逐步递进的,如只有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安全需求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如果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等都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首先应当满足生理需求,这样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
        在新冠肺炎期间,虽然学生只能在家隔离,但是家长的照顾,温饱、休息等生理需求还是能够得到保障。另外,职业高中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尚未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等,因此也在自我实现方面基本没有影响。根据笔者近期与学生的交流,及参考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疫情之后一系列调查报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心理问题主要在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三个方面。
        (一)基于安全需要产生的心理问题
        SARS疫情期间,西南师范大学胡建军、孙楚航对处于疫区的北京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6所大学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33%的学生感到紧张但不恐慌,10%的学生感到比较紧张,9.6%的学生表示非常恐慌害怕;北方交通大学“关于高校学生群体突发性危机心理干预系统的研究”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可能被感染”,2.4%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可能被感染”。
        同样,对新冠肺炎的恐惧主要来自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以及学生对于其传播途径、治疗及预防缺乏足够的认识。截至3月21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达到近27万例,死亡已经达到1.1万余例。因此,学生最担心的问题无疑是自己或者身边人会不会被感染、如果被传染了能不能治好等。有的产生了疑病心理,每天都疑神疑鬼,反复测量自己的体温,稍有升高就怀疑自己染病;有的盲目听信传言,出现了疯狂抢购双黄连、卫生纸等非理性行为;有的对周围的人保持高度警惕,即使只是出门倒个垃圾,回家后也要反复消毒,精神高度紧张、烦躁易怒。
        (二)基于尊重需求产生的心理问题
        胡建军、孙楚航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学生认为学习和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

13.9%认为受到了严重影响;北方交通大学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的学生最关心“是否会耽误学业”,14.9%最关心“是否会影响自己就业或深造”。
         三、建立对应的心理疏导机制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必须加以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决不能任其发展、酿成悲剧。
        (一)解决基于安全需要产生的心理问题:科学防护自身,了解权威信息
        2003年“非典”疫情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如果不能真实、详尽地统计疫情数据并公之于众,社会就将始终处于惶恐、惊慌、恐惧的心理阴影之下。吸取这一惨痛教训,浙江省政府每天都及时公布新冠肺炎疫情数据,采取“五色图”的方式标识各地区疫情情况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同时及时通报确诊病人行动轨迹,排查密切接触者,斩断传播途径。
        在个人防护方面,国家卫健委已经发布了家庭、公共场所、公共交通等多个版本的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指南,详细说明了佩戴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更新。
        因此,要解决基于安全需要产生的心理问题,一是要鼓励学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指南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外出,不参加公众聚会等活动,最大程度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二是多关注权威信息,让学生明白新冠肺炎可防、可控、可治愈,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慌,坚定抗“疫”必胜的信心;三是要努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时刻保持手卫生,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二)解决基于爱与归属感需求产生的心理问题:付出爱心,坚定信心
        首先,教师要掌握沟通技巧。一是要热情友好,缓解、消除学生的不安,产生被接纳的归属感;二是要真诚,要敞开心扉,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三是要学会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倾诉,适时给予回应;四是要有“共情”的能力,使自己与学生处于“同一个频道”,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和情景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支持,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其次,教师要善于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组织一些班级线上活动,如读书会、音乐会、电影观赏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也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开展书法、画画、体育运动等兴趣活动。这样既能够丰富日常生活,也能够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品味。
        最后,教师要讲好中国抗“疫”好故事。在抗击疫情期间,钟南山以及4万多位医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为14亿人民的生命安全负重逆行;5000位建筑工人们昼夜不停,10天之内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全球华人华侨火速采购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寄往国内……一个一个感人至深的中国抗“疫”好故事,能够让学生明白,我们不是孤立无援,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党和政府一定能够带领我们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是多么的幸福,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结语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新馆肺炎疫情让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是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教师更应该在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胡建军、孙楚航.关于SARS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3(9):5-10。
        2.北方交通大学课题组.来自SARS重灾区北方交大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3(9):13-16。
        3.白谨豪.高校学生心理疏导与干预技能研究[J].现代交际,2018(12):142-143。
        4.田烨.论“丧燃”式说明在大学生心理疏导中的意义[J].今传媒,2018(4):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