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外语实际课堂互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之后进一步探析了其局限性,给出了改进建议。通过分析,实际外语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师生互动基本由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积极性不够,参与学习的机会不多;(2)生生互动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合作意识不强,导致互动徒有形式,但实际有效性不明显。本文建议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性互动,减少因同伴压力引起的不良互动情绪,真正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
关键词:课堂互动;现实问题;局限性;外语课堂
1. 引言
根据对象的不同,课堂互动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而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对于缺乏使用语言外部环境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课堂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主要场所,而课堂互动可以为其提供很好的语言学习与实践的机会。Allwright & Bailley(1991)认为,语言教师的一切课堂教学计划只有通过课堂互动才能最终影响到学生。因此,课堂互动对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互动过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然而,课堂互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人际交流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受到任务类型、互动模式、学生情感、教师作用等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促使外语课堂互动顺利且高效的进行是广大外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充分认识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现实问题以及自身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课堂互动研究概况
国外有关课堂互动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但研究者们当时热衷于主流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课堂互动未曾得到重视,致使之后的很多年里,课堂互动研究都趋于沉寂,20世纪80年代起,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外语教学理论逐渐转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课堂互动是交际型课堂的重要特征,开始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Long(1985)的互动假说、Swain(1995)的输出假说、Anton(1999)互动话语分析、Storch(2002)互动平等性和相互性分析、Sauro & Smith(2010)互动模式分析、Philp et al.(2014)同伴互动分析、Sato & Ballinger (2016)认知与社会理论结合研究等从认知语言、社会文化、教育学等角度研究并强调了课堂互动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国内有关课堂互动的研究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随着教学观念从“教”逐渐转向了“学”,学者专家们开始关注和引进国外的互动理论,相继开展了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探究和验证国外有关课堂互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中国外语课堂的可行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庞继贤&吴薇薇(2000)、杨党玲&李民权(2004)、陈晓湘&张薇(2008)等。随着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外语课堂越来越强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兴起更加突显了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2010年后有关课堂互动微观层面的研究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最具代表性的如徐锦芬&寇金南(2011, 2014, 2017, 2018)有关课堂互动的系列研究,既从宏观层面对课堂互动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趋势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又从微观层面对同伴互动策略培训、互动模式、互动影响等进行了实验和实证研究。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课堂互动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当前课堂互动遇到的现实问题及局限性
当前的外语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形式并存,可仍以师生互动形式为主。在实际课堂中,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是“教师导入—教材讲解—语言知识结构练习—布置作业”,师生互动形式基本上是提问式的,主要呈现了“教师发起—学生回应—教师反馈”的特征。在这单一的教学形式中,课堂中发生的互动交流数量和类型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控制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应答教师的提问,经常是教师的话语多,学生的语言产出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互动性,减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的机会。
生生互动虽然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在实际外语课堂中的互动效果却差强人意。在小组同伴互动交流中,常见的现象是并非所有成员都参与了讨论,经常有一些同学保持沉默,即便是开始了交流,却只是简单的轮流说话,而非有效的沟通协商;另外,交际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多因素的制约,小组成员间语言水平和权利关系不均等、自我管理和监控不足、面子顾虑和焦虑的不良情绪等容易耗费学生原本可以用于记忆或思考的精力,导致外语习得效果和课堂表现差。
4.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目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充分论证了课堂互动对外语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既然这样,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肯定是必要的。但是,课堂互动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社会交际过程,容易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课堂互动研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突出课堂师生互动的优势,寻求有效开展生生互动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互动的效率,真正意义上促进外语学习。首先,师生互动时使用协商性问题发起会话,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增加语言学习机会。其次,提供多种类型的反馈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反映,增加学生的语言产出进行协商,从而促进外语习得。第三,普及合作学习的理念,进行生生互动策略的培训,确保在小组活动中开展合作性对话以促进语言发展。最后,积极引导和提供情感支持,减少学生因来自同伴压力而产生的不良互动情绪,提高生生互动的效果。
5.结语
本文剖析了外语实际课堂互动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及互动的局限性,针对突出问题给出了教学参考建议。总的来说,目前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其组织实施的实际有效性不高、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为此,课堂互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须加强合作意识,掌握有效的互动策略,互相提供情感支持,减少互动中的同伴压力和不良情绪,才能真正提高互动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有效促进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Allwright, D. & K. Bailey. 1991.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Anton M. The discourse of a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learner 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language classroom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9, 83(3): 303- 347.
[3] Long, M. 1985.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A]. In S. Gass & C. Mudden (eds.).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New York: Newbury House. 377-393.
[4] Philp, J., A. Rebecca & N. Iwashita. 2014. Peer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New York: Routledge.
[5] Sato, M. & S. Ballinger. 2016. Peer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edagogical Potential and Research Agenda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6] Sauro, S. & B. Smith. 2010. Investigating L2 performance in text chat[J]. Applied Linguistics, ( 4) : 554-577.
[7] Swain, M. 1995.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G. Cook & B. Seidhofer (eds.). For H. C. Widdows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 Festschrift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 th Birthday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5-44.
[8] Storch, N. 2002.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in ESL pair work[J]. Language Learning, ( 1) : 119-158.
[9]陈晓湘,张薇.修正后输出对目标语发展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279-286.
[10]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6):424-430.
[11]杨党玲,李民权.对输入理论的探讨—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关系[J].外语界,2004,(1):69-73.
[12]徐锦芬,寇金南.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策略培训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84-95,159.
[13]徐锦芬,寇金南.基于词频的国内课堂互动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1-9.
[14]徐锦芬,寇金南.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7,(3):65-69.
[15]徐锦芬,寇金南.任务类型对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