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效率,稳步推动学生阅读能力和质量提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教学工具,它把学生的所思所想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把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简单而具体,形象且直观,为学生投入阅读活动提供思考探究方面的支持,教师要深化对思维导图作用的认识,并探究将其运用于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阅读策略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将各级和各层次有关主题的内在关系用层级和隶属图呈现出来,在主题词与空间、颜色、文字、图像等诸多要素之间建立了记忆链接。从功能视角分析,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抽象与形象思维,促使人在思维运用和思考过程中同时调动左右脑,实现双脑的密切配合与有效运转。它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结构活泼,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思维导图是极具实用价值的图形技术手段,对低年级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
2.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思维导图的种类多样,应用于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是气泡图、流程图、树状图、桥状图、括号图等,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52页,语文园地三中的“字词句运用”对“车”字的组词和认识,就首次出现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使“车”这个字的各种含义清晰立体地呈现出来。其运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改变阅读方式,促进潜能开发
阅读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化与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体感悟与理解。但在主客观多元因素的作用下,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生硬刻板,不利学生接受。而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通过图像和色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帮助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学生传统阅读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机会,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变无形思维为有形思考过程,以此获得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激发思维潜能[2]。
2.2丰富阅读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上,以往的阅读教学采用逐字逐句的分析方法,既耗费时间,又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阅读兴趣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文字这种过于抽象的东西敏感度不高,却对图片、形状、色彩这种生动具体的东西兴趣浓厚。而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能使原本复杂多样的阅读信息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而且使学生能够从中提取大量有效信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效果。
2.3培养创新思维,构建知识网络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相机引导,低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驾驭它。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就是能用简短的文字和图形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精简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使学生能快速从中发现并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教师既要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又要适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积极归纳和拓展思维,培养其创新思维品质。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打好基础,逐步向高年级递进,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3]。
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思维导图迁移学法,拼音汉字化繁为易
拼音和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基础。一二年级的孩子小,注意力较难集中,知识基础缺乏,拼音汉字学习又比较枯燥、抽象,如果掌握不好,容易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后续的学习。在拼音教学中,可借助思维导图的特性,归类拼音字母,点明拼音字母的发音和拼读规则,这对于汉语拼音识记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复习韵母的知识,可以利用气泡图,以韵母为中心大气泡,画出四条分支标注上单韵母、复韵母、特殊韵母和鼻韵母,其中鼻韵母又分为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两个分支,然后在分支下的周围小气泡中分别写入对应的韵母进行归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韵母知识。
同样的,在生字词教学中,思维导图加入,能有效增加学生识字量,积累学生的词汇量,为学生迁移学法、有效阅读打下基础。教师依然可以通过气泡图突破形近字、同音字的学习,将其进行有效归类,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了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的五个形近字:清、情、请、晴、睛,我以“青”为中心大气泡分散出清、情、请、晴、睛五个周围小气泡,并根据部首配以插图,帮助学生在了解字形的同时理解字义。同理迁移学法,我们以“包”为中心大气泡,分散出泡、炮、袍、跑、刨五个周围小气泡,通过组词泡水、火炮、衣袍、跑步、刨土来引导学生轻松识记掌握,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进行愉快地认字阅读过程,这比简单的标记拼音、死记硬背更能让低年级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3.2思维导图凸显重点,条理清晰优化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阅读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也是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重要途径。基于低年级的学段及年龄特点,他们阅读思维尚未形成,且思维缜密度明显不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阅读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使用。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把知识可视化,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避免孩子整体机械记忆。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树形导图,在授课过程中,在黑板上绘制树形导图模型,作者抓住一个“奇”字,巧用动词,分别详细介绍了黄山众多奇石当中最后代表性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点明了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将一块块原本没有生命的巨石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围绕文中略写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奇石展开想象,用上动词,进行练笔;课后,学生也可结合思维导图,抓住提示语和关键词,巩固复习,或背诵,或积累运用,增强学习实效,可谓一举多得。
3.3思维导图辅助写话,构思框架情节生动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又是高年级学生独立习作的基础。因此抓好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提到写话,不少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如下两点:一为缺乏素材,无话可写;二是知道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写。以思维导图辅助写话,有利于触发学生的写作思维,理清学生的写作思路。
比如看图写话《雨伞该给谁?》,可引入思维流程图,先引导孩子观察天气情况,谁拿着雨伞?有哪些小动物从门口经过?雨伞该给谁?引导孩子结合生活常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讨论,在交流中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后,思考雨伞最该给谁呢?通过这些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步骤用思维导图的流程图列出来,故事的经过是写话的重要环节,要求描写得具体详细。思维流程图不仅能很好地帮助孩子构思框架、梳理思路,也能丰富情节,让描写更生动有趣。
4.结语
思维导图是推动思维具体化和形象化的重要学习工具,能够提升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形象地把学生带到具体的语境中。学生将所学所想内化后,逐步找到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阅读方式,从而完成他们对拼音、字词句,课文阅读,看图说话写话等一系列的学习,使自身学习更系统、更立体。
参考文献:
[1]江敏婧,胡玉娜.以图导读以绘促思——思维导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师,2019(02):35-36.
[2]陈东娜,冯万川.思维导图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的运用[C]..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2辑).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49-51.
[3]袁祎阳,刘向阳.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李锦春,蒙春霞.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8(2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