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远方的孤雁终究留下——记归属感寻求之路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张莉
[导读] 小雨在市内某一流名校上初中,然而中考并未考上这所学校,来到了笔者所在的二类高中
        小雨在市内某一流名校上初中,然而中考并未考上这所学校,来到了笔者所在的二类高中。小雨对名校已有的体验和主观上的情感归属,使得她对新环境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在课桌上显著标出“我要回X校!”,并且一直为名校在寒假举办的优生补录考试积极准备,拒绝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让小雨获得存在感、获得感以及对班级的认同感,才是解决小雨归属感的关键,有时,拥有认同感,并不一定是外界赋予她多少,反而是她为集体付出多少,付出越多,认同就越多,归属感就越强。
        因此,我决定让小雨找到归属之路。简单地讲,就是要让小雨对班级付出,同时为自己的付出而增加对班级的情感,因为付出而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巩固对班级的感情。让她扛担子,担责任,学生独立承担责任,就是对其内在的潜力和自信的激发。
(一)以军训为切入点,让小雨看到自己
        新生入校4周后,即开始为期一周的军训。军训中,个别同学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训练,我安排这些同学负责照像,要求她们将同学最美最纯真、最阳光、最开心的一面记录下来。为了避免出现照相不均衡的情况,我要求照相的同学将全班同学列表,并记录每个同学照相的次数。军训结束,我班把照片、视频、感言集结成册,每人一份。所有参加军训学生看到自己青春、阳光、快乐的照片,自己都被自己正面、积极的形象所感染,感到快乐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快乐的自己才是最美的自己,小雨自然也在其中。
        小雨也被这种集体氛围所感染,也喜欢上满脸笑容的自己,闷闷不乐的表情像春天的冰雪般慢慢融化、消失。当心情变得平和时,逆反和负面的情绪就随之弱化。
        (二)交付担子,让其融入集体
        体育是小雨的强项,我安排小雨担任体育委员。作为体育委员,小雨必须要与同学们打交道,必须要团结班上的同学,为了工作小雨自己不知不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拉近与班上同学的距离,改变自己孤傲的形象。
        新生到校后两月后,学校举行全校秋季运动会,我将我班组织工作的重任落到小雨身上,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坚定支持。小雨不负重望,全班虽然只有6个男生,整体实力大大低于其她班的情况下,在小雨精心组织、周密策划下,在年级14个班中取得团体第5名的好成绩,大大超出老师和同学们的预料,获得全班同学的一致赞扬。同时,小雨个人也展现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参加的2个项目都得到亚军。运动会颁奖时,当小雨每一次领奖回来,我都带领全班同学起立,为她鼓掌祝贺、拍照留念,使小雨倍感自豪和团队的温暖。
        (三)循序渐进,耐心诱导
小雨在改变,全班的同学都看到了。但是小雨的心结还是没有真正打开,未能进入名校仍然是她心中的一枚刺,时不时地让她有心痛的感觉,时不时会抵触老师。抵触情绪对她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期中考试成绩处于年级30多名,始终没有大的提高。我开始耐心地与她谈话,引导她接纳老师,信任老师。

渐渐地,小雨有了一些变化,从回避老师,不愿与老师交流变为主动与老师交流,就学习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请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四)集体认同,让她认同集体
        年底,我校开展“朝阳之星”及迎新活动,给每个班3个参选名额。我们班同学非常踊跃,报名人数多达25人,小雨同学也是积极的报名者之一。为了公正公平,我班组织了“朝阳之星”参选人员班级公开竞赛活动。小雨同学在讲台上精彩表演获得全班同学一致赞赏,在无记名投票选出的3名推荐参赛人员中,小雨同学是唯一一名全票通过的选手。在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我看到了小雨眼中闪烁的泪光。这次竞赛后,我观察到,小雨同学书桌上那五个刺眼的“我要回X校”的大字不见了。
(五)梦想成真时,她选择了留下
        小雨的心结在“朝阳之星”活动后,彻底打开了。人开朗了,笑容多了,与同学和谐了,与老师亲近了,每天放学后与接她的家长唱着歌回家……学习状态越来越好,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取得了全年级12名的好成绩。
        寒假期间,我收到了她发给我的长长短信,她告诉我,她通过了某名校举行的寒假高材生补考,但是,她最终放弃了,她坚决要留在我校,留在我班。她爱这个班,爱这里的老师、同学,爱这个学校,爱这里的一切。她说:X校给了她快乐、希望、阳光、自信,但在这里,她学会了爱自己、爱别人,真正体味了付出的快乐,看到了自己强大的力量,在短短一学期里,她为自己的成长而欢欣鼓舞,她由衷的感谢老师和同学们。
        在第二学期开学报道那天早上,我早早到了学校,在我们教室门口,我惊喜的看到比我更早到教室,向我笑盈盈地走来的小雨,那一刻,我也再一次享受到了作为老师最珍贵的幸福!
案例反思:
        通过小雨这个案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老师对学生的引导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作。中学生正值青春期、逆反期,老师对学生的引导,要顺势引导,强行纠正、硬性说教只会适得其反。顺势,讲究顺心理之势,顺客观情况之势,综合考虑,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改变从心开始。从心开始的改变,必须让学生自己体会,自我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作为老师,需要为学生自己体会,自己总结,得出自我结论,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排除干扰,进行催化,用看不见的手牵引,用听不到语言引导,用不显形的灯照路。核心的一条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有多好,用承担责任来改变心态,化解心结,赢得理解、尊重和信任。
        第三,付出也能产生归属感。没有付出,没有努力就谈不上感情。真感情不是得到,而是付出,付出产生的感情远胜于得到产生的感情。当小雨为班集体付出后,收获同学的支持,留下的是对班级的认同和归属感。这是一种积极情感的培养,在近些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越发觉得班级情感的建设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
张莉,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张莉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