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君子观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王国梅
[导读] 《史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中有众多的悲剧人物
        【摘要】《史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中有众多的悲剧人物,本文将从君子之行、君子之德、君子之悲纵向、深入的为我们揭示司马迁的君子观。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君子观   项羽   魏公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也是中国社会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一书中记录了很多孔子有关君子的语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写出了君子的坦荡、磊落;“君子不忧不惧”道出了君子的从容、高贵;“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写下了君子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写出了君子坚守信义,诚信的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君子的崇高理想,获得精神的强大力量成为精神上的贵族,是君子一生的目标追求。司马迁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整部《史记》中,我们从君子之行、君子之德、君子之悲深入解读司马迁的君子观。

君子之行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在司马迁笔下塑造了一位最雄伟的悲剧英雄——项羽,这种带有明显立场倾向的写作让我们看到的是司马迁的君子观的体现,尽管司马迁实事求是地指出了项羽的很多不足,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司马迁笔下项羽的光芒。以《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为例我们解读司马迁的君子观之君子之行。
        “巨鹿之战”中“楚战士无不惊天动地,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这是怎样的惊天动地,气势冲天,又是怎样的一位虎将才能带出这样的一支队伍。寥寥数字,我们读到的是一位骁勇善战,勇猛无敌的项羽。已破秦军后,“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八个字已胜过千言万语,项羽所率楚军之势盛矣,正如郑板桥《巨鹿之战》诗曰“战酣气盛声喧嚣,诸侯壁上惊魂逋。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载无”。英雄之气、英雄之势,由此一战已深深植入人脑海。
        “君子尚勇”我们从司马迁笔下读到的就是这样一位尚勇的项羽,也完成了司马迁对君子的形象描绘。
        “鸿门宴”上刘邦的狼狈落跑让我们看到了刘邦政治上的成熟,项羽却展现了他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慈厚性情,尽管项羽性格暴戾,但在鸿门宴上,与樊哙之会面看到的是项王的仁而敬人及勇士性格的再现,而对亚父范增示意决断的置之不理,看到的是项王磊落的一面,在司马迁笔下,尽管并未规避项羽的不足,但更足意为我们展现了项王坦荡的君子之行,不用权术,不弄权谋,行事磊落坦荡的项王。
        由此可见,尽管项王最后并未称帝,被围垓下,自刎于乌江,但并未减少司马迁对他英雄形象的景仰和称赞。胜,胜得气势如虹;败,败得异常悲壮,让人流涕;死,死得那么从容、高尚。乌江边上婉拒亭长,赠与宝马,无不展现粗糙爽直,率真可爱,也是司马迁为项羽最后涂饰的最壮丽的一笔,表现了项羽的一种人生态度。项羽自刎而死,以刘邦部下之卑鄙恶劣来反衬项羽之从容、高贵。项羽轰轰烈烈的一生在司马迁笔下越发令人惊叹。如此慷慨悲壮的英雄形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司马迁的君子观的体现,君子之行当尚勇、慈厚、坦荡、从容、高尚,也展现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

君子之德
        在《史记》中有众多的人物人们钦佩于他们的高尚品行,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有礼贤下士、广致天下门客的战国四君子;有大义凛然只身赴秦的荆轲等等众多人物形象。我们以《魏公子列传》为例谈谈司马迁笔下的君子形象——君子之德的体现。


        《魏公子列传》一文中塑造了诸多的人物形象,魏公子、侯嬴、朱亥等等。文章开篇“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点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品行高尚,之后“窃符救赵”可以说是寄寓司马迁了很高的道德意义。“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孔子讲“不识其人视其友”文中对信陵君直接地描写并不多,而是以众多小人物侯嬴、朱亥来侧面烘托展现信陵君的高义。
        侯嬴原本隐居于市井之中,魏公子往请,不受,之后魏公子撇下满堂的将相宾客,“自迎夷门侯生”,侯生以拜见朋友为由考察了公子是否真心,之后将客“满堂宾”一一介绍给侯生“满座皆惊”,确信了魏公子的诚意后,侯生才接受了邀请。从这一连串的考验中,我们看到的是魏公子的仁而下士。之后的虚心讨教,听从门客规劝都能看到魏公子身上的仁厚、虚心、闻过则改的高尚品行。
        侯嬴、朱亥因信陵君对他们有赏识知遇之恩,于是为报知己之情而奋力协助信陵君援救赵国。“士为知己者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一种一旦认定是知己,便准备为他付出一切的情谊。侯嬴在魏公子前往赵国的途中,生怕公子不忍杀晋鄙,又以自己的死来激励公子,坚定公子行事的决心。司马迁倾心歌颂他们,是因为他们身上也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理想。这样的知己之情,赏识之恩有一个前提便是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在歌颂他们的行为道义时,以国家利益为先是前提也是准则,从中也看到了司马迁的君子观——君子之德,国家利益为先、仁而下士、知恩图报、契约精神的体现。

君子之悲
        悲情是司马迁《史记》的审美情趣。整部《史记》展现了人生的悲剧性,悲剧人物的悲壮性,也诠释了司马迁君子观之君子之悲。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俗语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降临奔向的就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而生命的悲剧之美就在于人们在悲剧命运中的奋力抗争和不屈的精神,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悲剧的时代成就悲剧的命运。自春秋至汉初的五个多世纪里,中国古代社会除了秦始皇的短暂统一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激烈动荡之中。连年的杀伐征战蹂躏着广袤的中华大地。在这样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自然也裹挟在这样的历史风潮中,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剧也在陆续上演。
        这样的一种悲情,自然是与司马迁的悲惨经历相关,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司马迁想向后人传达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君子观。《史记》中有众多的悲情人物,孔子、屈原、荆轲、豫让、项羽、商鞅、韩信等等,而司马迁对这些悲情人物非常明显的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和赞颂。无疑这和司马迁的自身经历有关,司马迁运用充满感情的这支大椽之笔为这些“悲剧英雄”掬上了一捧同情之泪。而这众多悲剧人物的生命之曲被重新奏响在传之不朽的字里行间,他们命运中所蕴涵的崇高人格精神及审美价值也随之得到充分的揭示。“真正的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之美有积极的意义,给后人很多启示。
        司马迁的不屈意志成就了《史记》中人物的悲壮性,而潜藏在他心底的悲愤情绪成就了《史记》悲剧人物的阳刚之美。司马迁融合儒道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也诠释了君子之悲——抗争、不屈、忍辱负重、死得其所。
        司马迁本人是孔子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在屈辱的人生境遇中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怀着“得见君子者矣”的崇高理想为我们留下了《史记》这本巨著,也诠释了自己对于君子人格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1、《史记》   韩兆猗   中华书局
2、《<史记>悲剧艺术论》西北大学  唐会霞
3、《<史记>历史的黄钟大吕》黄镇伟  云南人民出版社
4、《<论语>心得》 于丹   中华书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