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职生因失恋、跟父母、同学关系不和等压力事件或挫折出现割腕、跳楼、跳河等自残、自杀现象日益增多。中职生群体已成为挫折情境、挫折感的多发区和高发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本文试图从心理弹性的角度着手,分析出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弹性对策,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为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弹性;影响因素;教育对策
一、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
中职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抗挫能力较弱[1]。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遇到压力事件后采取割腕自残、自杀手段来宣泄,与父母、同学关系不和、失恋等都是中职生常见的压力事件。这些压力事件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但并不是所有压力事件都会导致心理问题。人一生中难免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的人遇挫时直面挫折,调整心态,勇于挑战,直至成功解决挫折;而有的人遇到挫折时郁闷、焦虑、灰心丧气,甚至通过自残、自杀来解决。同样的情境,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呢。许多心理学学者对此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压力事件或挫折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在经历压力事件后都表现出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这还与个体的心理弹性有关[2]。Rutter认为个体在应对压力事件的过程中,本身会产生一种保护机制,即心理弹性,它能使压力事件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发生转变[3]。刘恋等(2012)的研究指出: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心理弹性可以预测心理健康[4];李鹏等(2011)通过调查420名初中生发现:生活事件可以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弹性在二者之间起保护作用[5]。这些研究可以说明面对压力事件时,心理弹性有助于处理压力事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因而,从心理弹性的角度关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拓展研究内容,有利于中职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心理弹性是维持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包括个人能力、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等。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父母的爱和支持等。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环境因素等等。
1.个人因素
1.1个人能力
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都是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拥有良好问题解决能力的个体自我效能感较强,在面对压力事件或挫折时能够很好地将问题解决化解压力;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往往可以获得丰富的朋友资源,在面对压力事件或挫折时,可以向他们倾诉或者寻求他们的帮助;拥有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在面对压力事件或挫折,产生郁闷、焦虑、沮丧等消极负面情绪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压力应对挫折。
1.2人格特质
人格作为个体最为核心的部分,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行为等方面,并预测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6]。积极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弹性,提高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自尊,高自尊的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挫折时,可以以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提高个人的努力程度,在经受挫折失败后能够尽快调整自我,走出失败继续努力奋斗;而低自尊的个体,心理弹性较弱,经历失败挫折后,容易放弃或丧失信心,或一蹶不振,甚至酿成惨剧。
2.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心理弹性可以视为个体在家庭互动基础上逐步获取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等。
许多研究表明,热情及时的照料、精心的抚育和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弹性积极发展;家庭不和、养育不当和亲子关系不良可能会产生行为及心理危险[7]。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给予更多的照料、温暖和关怀理解,孩子的心理弹性会更高,孩子在面对压力事件或挫折时,能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寻求亲人、同伴、老师的帮助,有利其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家庭不和睦、父母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等,则会降低孩子的心理弹性,会认为自己是不被喜欢和接受的,没有存在感,遇到困难时害怕向亲人朋友寻求帮助[8]。
3.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职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在学校生活中青少年可以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与老师建立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外界支持资源,在心理弹性发展过程中有着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作用[6]。首先,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中职生体会被接纳和被需要,提升了他们的自尊感;其次,中职生正值青春期,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这时候好友就是最佳分享者,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在与好友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亲密与信任,这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9]。Laddd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减少学生行为问题的关键因素[10]。王晓华认为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其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11]。由此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之一,学校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提高心理弹性的对策
根据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可以从自身、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来帮助中职生提高心理弹性,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1.自身方面
学会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合理认识压力事件或挫折,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使挫折也不例外;认识到挫折也能带给人成长。
学会正确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当遇到压力事件或挫折时,懂得正确的宣泄不良情绪方式,将压力变动力,不逃避退缩,不轻言放弃,积极应对。
在面对压力事件或挫折时,懂得寻求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的帮助。构建良好的支持系统,帮助其应对挫折,缓解情绪,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取得良好的发展。
2.家庭方面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温暖和理解关怀,在孩子面对压力事件或挫折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中职学校的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奔波于生活,对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不管不顾,跟孩子沟通较少,孩子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也不清楚,如此,孩子遇到挫折或压力事件时也不敢也不懂怎么跟家长诉说。这就需要家长平时多给予孩子关注、温暖和理解关怀;多跟班主任沟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孩子需要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从而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在面对压力事件或挫折时有信心去应对。
3.学校方面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开设归因方式,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人际交往技巧等主题的心理课程,让学生能在面对挫折和压力事件时,能正确归因,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正确宣泄方式,而不再是自残自杀的极端宣泄方式。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懂得寻求同学或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心理健康课堂的补充,当有同学不愿将隐私暴露给老师同学时,可以去心理咨询室寻找心理老师的帮助,给学生多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窗口。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专长,增强自信心;还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发挥班主任作用,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多到班里走动,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关爱,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利用主题班会,分享交友技巧、生命教育、进行挫折教育等;利用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信心和耐心等等。
参考文献:
[1]Jew,Cynthia L.Green,Kathy E.Kroger,Jane.(1999).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resiliency[J].Measurement&Evalution in Counseling&Developmen,(32):75-90.
[2]武慧敏.某中职院校女生心理弹性的教育干预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3.
[3]Wemer E E.Risk,resilience,and recovery:Perspeetives from the Kauai LongitudinalStud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3,5:503-515.
[4]刘恋,葛喜平.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2:163-164.
[5]李鹏,刘爱书.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科教刊),2011,12:229-230.
[6]张晓雯.中职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3.
[7]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04):316-317.
[8]陈婧.中职生父亲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2):49-50.
[9]邹泓,屈智勇,叶苑等.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7,23(04):77-82.
[10]Laddd G W:Kochenderfer B.J.Coleman CC Friendship Quality as a Predictor of Young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jttstment.1996(06).
[11]王耘,王晓华.师生关系特点与学生因索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3):46-48.
[12]张海莉.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3]张运红.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0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