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以之蕴含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却常常忽略。常规的教学模式、简单的读写背、简单的释义解读,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本文从教学过程的诗境导入、探讨内容、吟诵诗歌等方法谈谈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传道解惑是教师的天职。古诗文的精髓就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对人们品行的修养具潜移默化之功。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可根据诗歌的意境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学会运用,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就水到渠成。初中阶段,编入教材的古诗文易读易懂,教师只要紧扣文本教材特色,在课堂交流中渗透,闪光的思想与不朽的精神就会随着语言文字滋润学生心田。在诗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歌教学。
一、诗境导入,心静熏陶
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环境对人的品行修养影响深刻。学生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古诗文教学中要挖掘诗境,多讲诗人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事例,让学生如临其境,学生的思维即可活跃起来,学生心中就会萌发立志向诗人学习的思想。古典诗词中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篇目不少,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其目的就是抒发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现伟人的博大胸怀。教学时笔者采用多媒体展示祖国大好河山图,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目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受到感染。
二、巧用背景,启迪思想
诗人所写的诗歌都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回去查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而去理解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要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生动细致的介绍,学生就会容易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触动学生心灵。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课文,如果马上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不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具体的介绍,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有障碍。笔者先介绍安史之乱而连年征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民不聊生等内容,学生了解这个背景,他们的思想受到感化。此外,笔者对作家的生平事迹、有关文学常识和古籍等内容也做介绍,挖掘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对我们伟大民族的热爱,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
三、探讨内容,提高素养
入选初中课文中的古典名篇较多,名篇内容较深,要理解且让学生触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那就需要老师去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认真探讨作品内容的精髓。首先老师要讲透课文描述的内容、课文的结构精巧及语言的感染性。其次老师要讲透课文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和所表达作者的情感。师生一起探讨课文内容,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及其主题,学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笔者在赏析《孔雀东南飞》一文时,着力把分析放在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个人物身上,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从而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封建礼教给年轻人带来极其严重的思想毒害,了解当时束缚青年对自由爱情的追求的社会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生活的强烈感情,文化素养、品德素养得到提高。
四、细品名句,情感共鸣
初中教材中的古典诗文都是语言优美且朗朗上口的文章。无论哪篇佳作往往总有一些言简意赅的名句,这些名句的鉴赏有几个作用:一是文章的中心。理解它,文章的中心就明了。二是作者的情感。学习后学生就会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启发。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名句分析,引导学生去推敲,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共鸣。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名句中的名句。它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和心胸以及催人奋发进取的力量,被人们赋予一种哲理,用来作为对努力攀登人生和事业高峰的一种激励!杜甫自己正是以这样一种雄心和气概,攀登上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每次登山就会联想起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达终点时,极目四望,群峰叠嶂,尽收眼底,心底无限开阔,很有一种成就感。然而登山是无止境的:当到达终点时,往往会发现还有更高、更远的山在等着我们,向新的目标攀登又成为人们的追求。笔者通过分析,学生不但能够理解诗句内容,而且心中也会萌发努力攀登人生顶峰的理想。
五、吟诵诗歌,陶冶情操
吟诵诗歌是一种运用朗读加吟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的方法。学生读了诗歌且弄懂大义之后,让学生把诗句套入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吟唱,诗歌的意境会浮现在自己的脑海当中,诗歌的语言也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的感染和熏陶更加强烈。笔者在讲授课文《游山西村》时,先让学生参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然后根据自己喜爱的曲调进行吟唱,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蕴藏的哲理: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总的来说,在诗歌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上的策略,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名篇名句内在的意境,把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