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投身进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认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本文对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
引言
新时期,我国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考验,各式各样因素使得广大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此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构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正确认识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原因,有目的地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不断探索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学校的有序健康发展,对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从教师的心理健康监测情况出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会存在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是教育的工作开展的生命力和源泉。教师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大则会对教学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调查结果中显示,很多教师认为工作太累,每天工作时间比较多。面对备课、上课等环节都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让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使得心理状况不断的朝着恶化方向发展。在学校里,学生有心理健康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有课时;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的学校还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等多种形式的教育途径,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偶尔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集中培训一、两次。
二、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1.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这也源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压力不断地冲击着教师的内心,导致教师不能进行合理的调节。以此为基础,就会出现心理压力和冲突。农村地区有着较差的生活环境,家庭负担也比较沉重,在低收入的情况下,教师工作时间超负荷,使得自身的职业倦怠心理明显的彰显出来。
2.生成、创造工作使教师产生矛盾心理
相较于普通人,教师需要承担繁重的工作压力,因此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身心健康状况不够理想的问题。为了推进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的不断创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教师需要关注各式各样生成性的信息内容,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探索提炼新理念、新观念、新方法。这不仅与教师所处的较为封闭的工作环境相矛盾,导致教师产生自我矛盾心理;还会因为创新成效不明显而进一步加重教师的矛盾心理。
3.繁重的工作、过细的评价方法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教师工作的繁重性和复杂性日益显著。教师除了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制作课件、班级管理,下班时间还要备课、查阅资料、书写学习笔记、法制笔记,对个别学生进行家访等。此外,还有各部门名目繁多的检查,教师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容易产生抑郁、惶恐、不安和冷淡的心理状态;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过细的量化评分,教师整天忙于应付,不仅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三、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1.明确教师职责,保持乐观心态
尊师重教是政府对待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教师何不满怀自豪地收获来自精神上的殊荣,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滴滴真情浇灌莘莘学子的心灵,默默地奉献自己血与热,用桃李芬芳回报教师的崇高,让一个高洁的魂灵在一片僻静的土壤上安放。关注精神上的幸福,能够让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进行密切贴合。在教育事业之中,能够合理地融入个人幸福。这样,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才会拥有相应的乐趣和幸福。个人幸福与教师事业统一起来,通过良好乐观的态度面对教育工作。工作开展之中则应该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工作拥有广阔的胸襟,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教师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找到乐趣,也能够体验到教学的良好状态。
2.增强教师认知倾向,提高教学实效性
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当不断健全教师心理素质能力框架,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自我认同度及自信心,调动其对赢得成功的欲望及对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感及幸福感。同时,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科学指导、检查,让教师明确开展好备课工作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开展好课堂教学工作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基础,开展好教学过程监控工作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而教学实效性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关系,通过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便可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教师获得新的发展,并使教师切实获得心理层面的成就感、满足感。
3.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
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关怀密不可分,如果社会可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就可以把尊师重教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使教师体验到职业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因此,我们必须为其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认识到教师的实际需求,避免对其提出过多过高的不切实际要求,发动社会力量关怀教师,尊重教师离不开学校的有力支持,学校是教师生活工作的主场所之一,如果为其提供健康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其生活,缓解其压力,会对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深有帮助。
4.树立正确得失观与构建健康人际关系
学校应该组织教师经常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对于社会变化的感知能力,及时高效地了解社会发展形势,使其走出不良的境况与心理状态,及时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自身也应该努力构建自己的良性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打开交际圈。引导其正视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得失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教师而言,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还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扮演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陈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提升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6):24-27+30.
[2]郑永兰,许泽宁.高校心理课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6):84-91.
[3]邵立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因素探究[D].渤海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