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民办高校受办学机制、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科研环境与公办高校有许多不同,一方面支撑条件不足、科研管理体系不完整,另一方面校内机会更多、教研与科研选择空间更大。民办高校教师在开展科研之前,要系统研判自身及所处教学单位的条件,科学选择第一个申报项目,精心准备、反复推敲申报材料,切实提高申报效率,以利于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增加科研信心。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科研 项目申报 新教师
一、民办高校教师面临的科研环境
民办高校新入职教师,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这类老师的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且大多是非师范毕业,入职后站稳讲台成为这类老师的第一课,一般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学习教育基本知识、适应教学基本要求,站稳讲台后才能逐渐思考科研;二是非应届毕业生,这类大多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可能是在其他高校、中小学、教育机构、企业、社会其他机构任职过,这类老师可能对高校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或者对一定的行业背景,熟悉教学较快,也可能会有一定的科研经验;三是公办高校退休教师,这类教师可能是教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可以指导科研活动,但不太可能亲自开展科研。本文主要针对第一、二种老师中的青年教师展开研究。
(一)支撑条件方面
1.民办高校对科研工作普遍不重视
由于受制于其办学体制和经费来源等因素,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多数民办高校侧重教学而忽视科研,在基本工作量核定、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中侧重教学,对科研的要求比较少。比如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Y大学,教师基本工作量额定每年教学工作量432节,没有科研工作量的要求;职称评审中,教学工作量不达标当年不计入年限,而科研要求仅为评讲师公开发表1篇论文,评副教授承担1项或参与2项市厅级课题且公开发表4篇论文、其中1篇本科学校学报。教师在承担大量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竞赛、毕业论文、参加学校制定的各种活动、会议等,留给老师做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
2.民办高校经费报销管控严格
民办高校由于在体制外,纵向科研经费拨付到民办高校过程中,必须经过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审批和流转,经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拨到学校账户。比如2018年8月份省教育厅拨给Y大学的一笔科研经费,省财政厅拨到市财政局、市财政局转到市教育局,市教育再转到Y大学已是2019年4月份,有部分课题都已经提交结题材料了,导致项目组垫资开展研究。经费到达民办高校后,经费报销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大多数民办高校经费报销采取“一支笔”,程序十分严格,一般都需要“老板”签字,老师要报销经费又必须抽出时间去跑手续。另外,多数纵向科研课题都要求学校给予经费配套,但都只规定“民办学校参照执行”,也就被解读为民办学校有条件的执行、没有条件的暂不执行,那么自然“上面给多少就拨给课题组多少、不截留、不补助”似乎已经是比较常见的做法。那么出现经费暂时没有到账、经费不足等问题,课题负责人也只能真的“自筹”了。
3.民办高校缺少科研团队和学科带头人
F省地处我国东南地区,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都相对发达,2018年有高校89所,其中民办36所,占40.45%;本科高校37所,其中民办15所,占40.54%。以下举例F省最新公布的几个数据为例:(1)2019年1月公布的2018年省级本科教学团队入选名单,全省入选115个教学团队,此次所有本科高校都有教学团队入选,22所公办本科高校的89个团队入选,占77.39%;15民办本科高校的26个团队入选,占22.61%。(2)2019年4月公布的F省本科高校现设专业汇总表,其中办学绩效考核较高的10所民办本科高校所设的322个专业中,有122个专业带头人职称是副教授,有23位带头人兼任两个专业带头人。(3)截止2018年4月,全省高校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98个,仅有6所民办高校14个平台在列,仅占2.34%。(4)2018年8月公布的2018年F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名单,42个科技创新团队中立项35个、培育7个,其中民办学校仅占最后3个培育名单,仅占7.14%。从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高水平师资匮乏现象十分普遍,个别专业甚至可能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基本要求有一定差距,维持基本教学都可能有一定难度,高水平的开展科研、普遍组建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更是非常困难。短缺的科研资源环境,使得民办高校老师开展科研不得不以“单兵作战”为主。
(二)机会与空间方面
1.一些项目民办高校老师可能有更多机会
虽然民办高校科研条件薄弱,但科研的重要程度和对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地位是每位民办高校管理者都有共识的,他们也渴望老师们能开展科研且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民办高校老师开展是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从校内来讲,民办高校老师由于没有科研工作的硬性要求,所以老师们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可以更加从容,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成果,校内竞争比公办高校少许多,甚至可能出现不竞争的情况,而公办高校的限额申报项目往往要从教研室、系直至学校一路竞争下来。从校外来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持续推进,民办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的关注和扶持,许多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也逐渐给予民办高校一些优惠政策和支持,且在科研经费方面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一直坚持公办民办一视同仁,科研项目几家高校独大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2.民办高校科研人才更容易受到关注
对民办高校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发展是硬道理,科研是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民办高校来说,不仅仅急需科研提高教师的水平,更需要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由于受到整体师资水平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民办高校科研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能在某一学科领域深耕的科研人才更是数量较少。但是,民办高校在科研项目申报、高级高层次人才推荐的时候,拥有与公办高校同等推荐数额,往往出现能够符合申报获推荐条件的老师数额很少,这与公办高校激烈的竞争从教研室开始的局面完全不同。
二、民办高校教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这里所说的项目包含教学建设项目、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往往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和立项难度,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可以提高科研效率、增加科研信心,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夯实科研基础。
(一)教学建设项目、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基本内涵
1.教学建设项目也叫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等,可以包含学科建设、专业(群)建设、实验实践体系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这类项目属于建设性质,不是研究性质的,要求建设某一个学科或者专业、课程等诸多方面,建设任务较为复杂、建设周期长,需要动用的资源较多,资助经费数额庞大,经费使用经常需要学院统筹安排,一般是由院系领导承担居多。
2.教研项目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这两类课题在名称上相似度很高,但实际上各个方面区别都很大。
(1)项目主管部门不同。以省为例,虽然都是教育厅主管,但具体负责部门不同,教育科学课题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负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由高教处负责。
(2)项目归类不同。从项目管理上来讲,教育科学课题经常划为科研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是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3)研究内容和方式不同。两者都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教育科学课题是研究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以研究为主,带有一定前瞻性和探索教育真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中心工作,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改革实效,突出创新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3.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社科项目、科技项目。
社科项目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进行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富有地方特色[1]的优长学科建设,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社科项目大多要求能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所以其主要资助重点可以总结为6个方面:(1)用于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2)用于资助重点支持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3)支持有利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4)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5)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抢救和整理研究,(6)支持对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研究等[2][3]。其成果形式主要有调研报告、专著、论文三种。
科技项目,也称科技计划项目,是指根据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为解决科学技术问题,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内容,列入科技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活动[4]。科技项目一般要求申报单位和申报单位具备以下6方面条件:(1)在本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2)具有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条件和基本技术装备与设施。(3)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发能力。[4](4)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5)具有良好的科研诚信状况。(6)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也就是说,科技项目的主要申报单位包括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高校只是其中的一股力量,这点与社科项目中高校是主要的申报单位不同。所以,科技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联合和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是有必要的。
(二)新入职教师如何选择第一个申报项目
民办高校新入职教师选择第一个申报项目要做好三个研判:
1. 要对自身研究类型进行研判。根据工作时间情况和所在院系、教研室的科研和教学资源,选择首先申报教改项目、教育科学课题还是社科(科技)项目。比如,如果教研室正在开展某一方面的教改,要求新入职教师承担教改过程中某一方面的工作,建议老师可以将这项工作梳理后,申报教育科学课题或者教改项目。有一些新入职教师可能在研究生时期开展的研究,新单位可以提供同等研究条件或者有其他可用资源,可以继续开展研究,这时建议老师申报社科(科技)项目。在项目级别上,建议从校级、市级项目和一些等额推荐项目开始申报。
2. 要对研究方向进行研判。研究方向不等于所学或者所任教的专业,因为专业涵盖范围较大,通常是从人才培养角度设定的,而研究方向是从学科角度讲的,是指一个研究机构或者研究人员在一定阶段内重点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通常与研究基础、前期研究成果呼应。建议新入职老师在填写研究方向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包含学位论文)的方向,选择三级学科以下比较具体的方向,不要选择一级学科或者所任教专业等过于笼统的方向。
3. 要对研究领域进行研判。申报项目时,所选择的项目领域是否有研究价值和研究的必要性,能够从项目名称、现状分析等方面都体现出来,是影响项目立项的重要因素。选择研究领域,应该有一定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学科前沿价值,避免滞后研究、重复研究和无价值研究。
三、如何撰写第一份申报书
民办高校新入职教师撰写第一份申报书,大概也是其第一次独立撰写申报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仔细研究申报通知
项目申报一般由学校职能部门(科研处、教务处等)根据项目主管部门文件发布校内申报通知,详细规定申报范围、对象、条件、要求、时间等,老师应以此份通知为准进行申报,仔细研究,明确自己是否符合申报条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明确截止时间,同时应该对应截止时间,倒排时间表。项目从申报通知下达到截止申报往往时间较短,建议先参照前一年的申报通知进行准备,还可以登录项目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下载前三年的立项名单和其他参考资料。同时,应该给项目申报留出较大的时间,最好有3-6个月。
(二)仔细研究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切勿匆忙填写,应先仔细研究、全方位把握各栏目的要义,准确安排资料后再填写。项目申报材料一般分为申请书和论证活页,申请书一般分为封面、填写注意事项、基本数据表、项目设计论证、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预算、推荐意见和单位审核意见,论证活页与申请书中的项目设计论证、研究基础等内容基本一致,但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将不能列入评审。各个栏目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整个申请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栏目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需要回答的问题和关联问题都应该妥善处理。比如数据表中的课题组成员与研究内容、研究任务安排、研究基础、条件保障等都直接关联。
(三)认真填写申报材料
1.选题: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对策研究更适合新入职教师。选题现实针对性强、研究对象明晰、角度新颖、切入点准确、题目精准有新意,切忌与已立项课题雷同、交叉或相似,题目大而空,研究对象不明晰。
2.论证:论证部分字数限制严格,应科学安排篇幅,突出重点。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论述国内外该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及代表人物、集中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看法,存在哪些薄弱和不足(包括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观点等),为项目研究价值做铺垫,应该短而精,不宜过长。研究主要内容是核心,应该详细阐述本项目该开展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应该有一定的新意,不要总是只有文献查阅法和文件调查法。
参考文献:
[1] 胡琼华. 十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出版项目立项统计分析[J].中国出版.2016(12).67-69.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2013年5月修订)[EB/OL].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520/c219644-21542088.html.
[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EB/OL].http://blog.sina.com..
[4]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EB/OL].http://wenku.baidu. com .
[作者简介] 赵芳芳,1983年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女,仰恩大学科研管理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校科研管理,ff_98765@163.com,18159306016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台湾大学教师评鉴制度研究与借鉴”FJJKCGZ19-23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