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怎样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切实的发展并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通用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学科核心素养、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五个方面。
为了切实的发展学生的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根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从贴近学生的思维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方面着手,精心选择符合学科大概念的项目主题——灯笼项目主题为引领,然后在通用技术地质版教材《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中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开展了以设计活动情境、基于真实任务、聚焦实际问题、强调实践制作的一系列技术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情境化、结构化、模块化、系列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为什么做?做什么样的?怎么做?做的怎么样?还可以做成什么样的?
(备注:老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有:竹签、竹条、墙布、绸布、白纸、棉线、电子灯、大头针、热熔胶枪、钳子、剪刀、美工刀)
为什么要做灯笼?
灯笼,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而不同的灯笼、灯笼造型、灯笼结构、灯笼建筑,都呈现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新成就和新成果。在初识结构这节,老师展示学校到处都挂着灯笼的图片,给同学们讲解关于灯笼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接着提示同学们作为学校的一员,也应该担负起美化校园,妆点校园、爱护校园的责任,提出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一个灯笼来妆点学校,并以此完成结构与设计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同学们将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大胆创意,设计出更富特色的灯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
做什么样的灯笼?
在结构是怎样受力这节,学生通过观看不同材料、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灯笼,进一步了解灯笼,对小组打算设计什么样的灯笼有了初步的想法。通过讨论、交流、收集资料、整理,确定设计什么样的灯笼。再通过观看武汉汉秀剧场的灯笼建筑和北京保利钻石灯笼视频,感受技术的魅力,了解最新的技术。学生借鉴优秀的设计来指导他们优化小组的设计,再结合技术与设计1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提出符合设计原则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灯笼设计方案。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废旧的纸张,裹成不同粗细程度的纸棒结构,并用这些纸棒结构挂钩码,体会不同粗细程度、不同纸张的纸棒承受钩码的重量及其变形,感受结构是怎样受力的。学生根据实际的试验情况,再次讨论、修改、优化他们的灯笼设计方案。明确做什么样的灯笼。
如何做灯笼?
在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这节,老师通过展示北京保利钻石灯笼的设计,建设、结构图等,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的完成制作,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学生明白后,老师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将不同粗细程度、不同纸张的纸棒组合连接成不同的结构,平面、立体均可,如三角形、四边形、三棱柱(锥)、四棱柱(锥)等,试验其强度和稳定性。体会不同材料、不同形状、不同高低位置、不同的连接方式等会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让学生理解怎么做的灯笼强度更大,稳定性更好。学生通过这个试验,再次讨论、交流、优化灯笼设计方案,明白如何做灯笼。
做的怎么样?
在学做结构设计这节,老师要求小组内部思考、讨论、修改完善本组的设计方案后,两个小组相互交流评价,再次修改完善。最后全班交流评价,各小组做好记录、讨论、交流、整合修改意见,重新优化完善。老师引导学生从设计的基本原则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明确结构设计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结构的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使用材料的选择(包括材料的种类、形状、材料的连接方式、尺寸);草图;设计方案;绘制标准的图纸;制作。在学生明确结构设计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后,综合同学们的评价意见,改进并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绘制出草图或三视图。完成所有的资料整理,进入实验室,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灯笼的制作。
还可以做成什么样的?
同学们根据制作出来的灯笼,反思、讨论,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小组内、小组间相互评价交流、全班展示讲解交流。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思考、讨论、优化、交流,整合各种改进意见,结合小组实际,重新生成新的更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提高、完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想象和实际的整合,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不断的思考、讨论、修改、整合、优化、评价等循环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形成了以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主的工程思维;在想象设计和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工具、工艺的不断改进、革新,让学生形成了对技术问题的感知与体悟的技术意识;灯笼结构的不断优化、创新思维的不断碰撞,提高了创新设计能力和图样表达能力;体验构件的制作与试验,灯笼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与改进,提高了学生的物化能力。真正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用技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革新授课模式,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设置真实的活动情境,布置具体的活动任务,提出实际的活动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新、鼓励创造、体现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技术性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通用技术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摸索。因此,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和具体实施,还需要所有的通用技术教师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不断的探索、尝试、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2]通用技术教学如何体现素养导向[J].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职业教育杂志.?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