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道德知识和规范要求,还要懂得道德思考,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生活中的人,以及如何调节自身行为。作为一个人,教育本质的最终实现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培养自然人成为有用的人。课程的好坏,是道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前提。要想提高认识,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加强道德和社会的教育,让道德和社会触动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 矛盾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一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未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小学道德伦理课上,仍然存在一些偏离学生实际生活、社会、家庭与“教学”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学校教育偏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现象,导致学生是非概念之间的混淆。主要问题是:
一、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
思想道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必须合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通常很容易形成讲道理的弊端。学生不能从本质上接受“赤裸裸”的教育,这就产生了无法统一知识和行动的问题。他们知道在他们的脑海里应该做什么,但实际的行为是非常不同的。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并没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二、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由于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延伸,但现状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摩擦应以文明的方式解决,以理服人,而一些家长则告诉他们的孩子,他们应该以牙还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是非观念的混淆。
三、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这个问题最生动的例子是“红灯停,绿灯行”。当一名小学生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时,他是否在听校园里的“停”? 无论是“停”还是“走”都是学生的问题。“为什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人民的行为不一致?”
这些问题包括小学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家庭和学生生活分离的原因,也有原因是导致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和学生生活无法融为一体。归根结底,这就是为什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实际上脱离了生活,偏离生活的原因。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活问题。
在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走出课堂,在自然中练习,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平等地与学生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 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性会更多。
(二)进入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生活
一些学生的理解和新的道德观念能否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可,是儿童道德理解与道德行为实践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和善良的思想经常会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这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机构不应该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我该怎么办?”,要让学生自己尝试 “你做什么?人们会有什么评价?”在生活中,我们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树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开放生活,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生活,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可以在道德和社会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历史和文化主题的内容但这些都是基于特定的“分散”事件。其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没有系统而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对于历史知识的教学,陆杰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点,而应该教育孩子“生活史”。学生不应该被教其一个严格的知识点,而应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生活,精彩的故事和赞美之歌。人类经验的历史是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让孩子通过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科书是教学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教科书不仅是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和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把握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困惑,思想问题和热点问题,适当增加、删除、添加、修改教材、丰富教材以及开放教材。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整合使教学内容和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资源,而是延伸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了基础。因为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也扮演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为了真正讲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该多考虑方法,不断创新,追求进步,促进探索发展。我坚信只有心中有阳光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给人以爱,只有爱的艺术,才能浇灌出希望的鲜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艳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2010.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