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异、溯源、重建——由《人教版二下估算问题解决》带来的启发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陈琪
[导读] 由人教版二下估算问题解决的一道习题引发笔者对估算教学的深思
        【摘要】由人教版二下估算问题解决的一道习题引发笔者对估算教学的深思:估算教学的根究竟在哪里?通过反思不难发现,教师“不会”估算,学生“不愿”用估算是主要根源。鉴此,本文从“找准定位、上下求索”,“培养意识、形成习惯”;“聚焦教学、提高技能”三方面进行重建,寻找估算教学的新出路。
【关键词】估算教学  剖析  新出路        
       
        一、现象:估算教学的现实窘境
        二下估算问题解决教材中的例题:一部电话358元,一个吹风机218元,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毫无疑问,358超过300元,218超过200元,合起来就一定超过500元,500元买这两件商品不够。由这道例题出发,笔者展开估算教学。首先笔者更改了例题中的数据。
        于是,课堂产生了争议。
        二、溯源,估算教学的立意剖析
        日常,教师经常会探讨:“这道题要估算吗?”有的好判断,有的有争论。在此同时,学生也常问:“老师,这一题需不需要估算?可不可以不估算?”种种现象折射出教师“不会”教估算,学生“不愿”用估算。
        (一)教师“不会”教估算
        1.本体知识模糊,估算教学受阻
        (1)大约并不等同于估算
        首先,有大约并不等同于估算。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大约”有两种解释:①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②表示对情况的推测。此外,数学中的大约还可以表示:①“平均”。②无理数“近似”③未知因素的“干扰”。“大约”含义有很多,以次来评判估算是没有道理的。
        (2)没有“大约”不意味不估算
        没有“大约”并不意味就一定不能估算。
        究竟何时用估算?笔者认为,从估算本质特征看,只要无需得到一个精确的数值,追求更加简单、快捷的方式和途径解决问题就可以选择估算。
        2.时间空间受限,自主探索受阻
        教师“不会”教估算还体现于受时间空间限制,估算教学走过场。首先,估算教学一般在新授课进行,其余时间甚少。再看一节课,短短40分钟,一般教师教,学生听,又有多少深刻的领悟?
        3.过程把握不易,方法优化受阻
        最后,教师“不会”教估算体现于对目标不明确及经验缺乏。面对五花八门的估算方法不能及时反馈,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导致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要将数估大,有时估小;有时估整十,有时估整百。教师难以理解估算的便利性与最优化,就难以体会学生是否理解,更难以评价估算策略是否恰当?从而限制了学生对于估算的运用和认识。
        (二)学生“不愿”用估算
        学生面对可估可不估的习题,大部分会毫不犹豫选择不估。教师往往会发出指令,学生根据指令进行估算,而非发自内心。
        学生“不愿”用估算主要表现为:
        1.习惯算后再估
        平时遇到大量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得到准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无法体验到估算的作用和价值,弄不清估算与精算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在认识和行为上都对估算感到“不习惯”。
        2.喜欢随意猜测
        面对估算习题,没有进行缜密地思考,胡乱给出答案。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我们课堂教学的缺陷:估算教学缺乏科学的引导,估算意识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
        3.缺乏生活实践
        面对一些习题大部分同学都会弃估算选精算。例如:1箱牛奶55元,2千克苹果28元,王阿姨带了100元,够吗?同学很少意识到估算来得快。反思现象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的缺陷:估算教学局限于课堂,没有结合生活。
        三、重建:寻找估算教学的新出路
        相比精算,估算有明显优势:简便快速。可学生为什么宁愿繁琐的精算,也不愿选择简捷的估算?因此,笔者将从教师及学生层面来寻找估算教学的新出路。


        (一)找准定位,上下求索
        教师估算本体性知识模糊,使估算教学遇到阻碍。那么,教师找准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1.分析教材,明确要求
        估计主要包括三种形式:计算估计、数量估计、测量估计。估算就是计算估计。有时我们并不需要精确答案,而只需要近似答案,有时我们无法计算出精确答案,这时估算就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估算也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对近似数字而非精确数字进行的计算。因此,笔者认为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明确估算教学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2.对比优化,有的放矢
   小数数学教材不同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北师版估算内容的呈现在不同年段都有所设置。一二年级安排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估算内容,学生刚起步,没有形成很好的数学能力,因此,只是初步感知估算,初步形成估算意识。三四年级安排了小数的估算,着重让学生会解释估算过程,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不同的策略估算。五六年级安排了分数及百分数的估算,把估算知识渗透到数与代数的每一个环节。
        (二)培养意识,形成习惯
        估算习惯的形成从估算意识开始,应从课堂与生活两方面培养。
        1.课堂中估算意识的培养
        小学估算比重少,学生估算机会不多,但估算方法多种多样,小学生难以清楚地表述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交流的机会。
        (1)在问题情境中培养
        运用估算解决具体现实问题是学习估算的重要目标。只有好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提供良好的问题情境。
        (2)在知识生成处培养
        跳脱思维定势,会发现一些知识的生成处就是培养估算意识的契机。
        2.生活中估算意识的培养
        (1)寻找例子,体会价值
        改变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因此,留心生活,寻找生活中的估算,切实感受估算的价值尤为重要
        (2)走进生活,应用估算
        社会是个更大学校,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估算。
        (三)聚焦教学,提高技能
        1.  有效融合,凸显优势
        教材安排的估算课时甚少,然计算教学课时却很多。低年级安排百以内数的认识到千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位数、三位数加减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高年级还涉及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小数加减、乘除法等等。由此可见,如能巧妙地融估算教学与计算教学中,那么学生就对估算有更深的体会。
        2.精设习题,提高能力
        同学们选择最优化方法存在困难致使他们“畏惧”估算。许多同学知道具体方法,但在运用时欠缺灵活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训练学生应用估算的能力。显然,日常习题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一大途径。
        3.丰富内涵,走向多元
        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跳出问题来审视。为何我们要牢牢盯住“算”而不是“估”呢?当我们纠结于估算情境下各种计算策略时,为何忽视了去体现“估”的丰富内涵呢?
        细想,生活中面临的不仅仅是估算,更多的还有估数、估测,这些都属于“估计”。融合估数、估测,让教学由单一的估算,走向多元的估计,让“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改变教师“不会”教估算,学生“不愿”用估算的现象,可从“找准定位、上下求索”,“培养意识、形成习惯”;“聚焦教学、提高技能”三方面寻找估算教学的新出路。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提高技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估算能力”之路。

       
【参考文献】
[2]郭晓明.关于估算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 2013(1):44
[3]王永.估算教什么怎么教[J]福建论坛:2005(9)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