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立性是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日后的事业、家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本文从学前儿童独立性培养的现状、重要性、特点入手,针对性地分析独立性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独立性;策略
一、学前儿童独立性的现状分析
在从事幼儿教育的这些年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其中家长反映自己孩子独立性差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今年,刚满三周岁的小飞被父母送进了幼儿园,来到了我的班级。不久,我就向小飞的父母反映,小飞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太弱了,小飞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事,也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她做什么事都特别被动,依赖性很强。她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老师帮忙,吃饭要老师来喂,午睡时要老师给她脱鞋子和衣服,老师不帮她,她就不做。当老师把小飞的情况告诉小飞妈妈时,妈妈很无奈的说:“小飞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生活起居大小事宜都是爷爷奶奶做好的,有一段时间,奶奶反映小飞总喜欢抢着做这做那,可是又做不好。奶奶嫌小飞做不好,还帮倒忙,给她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就什么都不让小飞做,而我们的工作太忙,没时间培养她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样的现象,在当今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非常普遍,有些孩子天资聪颖但生活和情感发展迟缓,原因就是依赖性太强,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行为表现,如不敢独自在家,遇到困难总要父母帮助等等。尤其是隔代教养的环境中,爷爷奶奶过分保护和溺爱,担心孩子蹦蹦跳跳会摔倒,洗洗碗会打碎碗割破手,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活动,包办代替,从而造成幼儿性格方面的缺陷——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二、尊重和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
有人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个性,个性决定命运,一个孩子从小独立的行为,决定了其独立的习惯,也将铸就其独立的个性,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是为了不教”,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而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能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符合年龄的想法。
幼儿的独立性对幼儿个体社会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是幼儿成为真正个人的前提,独立性强的幼儿适应能力强,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人生新事物。
三、3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特点
独立性在幼儿2—3岁使表现最为明,3岁幼儿的独立性首先表现为言语和动作的快速发展,他们喜欢自由探索外部世界,此时孩子的显著特征是希望摆脱成人控制,最爱说“我自己来”,但3岁这样的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还比较差,自己吃饭容易撒一身,容易发生碰撞。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小飞,“有一段时间喜欢抢着做这做那,但总是做不好”,奶奶嫌她帮倒忙,就不让她做,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热情,错失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好时机。
三、培养幼儿独立性策略
(一)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很多事情还不会做,长大了再培养孩子独立性也不迟。这是错误的观念,孩子的能力只有在他的行动中才能得到发展。
幼儿2、3岁时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当诱饵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肯定时,就会出现自豪、得意、高兴等情绪,相反则会出现消级否定的情绪态度。幼儿期的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初级阶段,可塑性很大,家长要抓住2—3岁这一关键期,尊重和保护幼儿的独立意识,并帮助孩子独立起来,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喝水、用勺吃饭,收拾玩具、自己穿衣服等。
(二)正确方法——重动机、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
家长应该是孩子独立意识的保护者,幼儿自己叠被子可能会乱七八糟,吃饭会撒的全身都是,但是家长要做的不是评价孩子做的好不好,而是要肯定其动机,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事的乐趣,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及时的鼓励,如“你真能干,会自己穿衣服了!”,“你穿衣服又快好,真棒!”等等。
当孩子“好心办坏事”之后,有些家长习惯性地数落孩子一顿,嫌孩子碍手碍脚,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对错观念,他们会想,自己是在帮爸爸妈妈做事,为什么要挨骂?所以,家长首先要稳定情绪,处理方法不当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批评多了,就算让孩子帮你做事,他也不肯做了,在孩子主动做事时,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环境。当发现孩子主动帮忙时,要愉快地接受,可以适当的给予指导。
(三)民主型教养方式,树立良好榜样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于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她更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要注意和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如,在孩子自己做事时,不要随便打断孩子或指责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对孩子的独立行为要正确地看待,并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创造良好环境,在快乐中学会独立
许多家长一方面抱怨孩子独立性太差,一方面在生活中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有的家长,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却又经常以命令式的口吻“马上把东西收好!”“怎么这个样子,说过了不记住的!”,这样子常常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恐惧心理。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独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游戏的方式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情绪,如,当孩子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时,可以说:“你玩累了,玩具也累了,你可以送玩具回家吗?”,这样,孩子的兴致一下子来了,当孩子收好玩具后,要给予表扬,孩子获得了肯定和称赞,就会乐于做事。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比赛穿衣服,看谁穿的又好又快。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会独立自主,远比说教来的有意义。
2、和孩子一起做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许多行为是从模仿中学来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洗脸、刷牙、收拾衣服等,可以在一起做的时候编首儿歌,既轻松又不知不觉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
总之,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长就不要参与,一开始可能做不好,但这是孩子锻炼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孩子自己独立性的表现,就像怕摔跤就不让孩子走路,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五)幼儿园教育中培养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而每天的喝水、用点心的事可以让幼儿自己做,自己扔垃圾,鼓励幼儿自己叠被子等等。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独立性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刘衍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C].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2.
2.马春燕. 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J]. 现代幼教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