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技工院校作为模具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地位,思想的指导下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连接,专业教学和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和高校教学,以保证模具的有效培训人才。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分析综合课程教学系统的建设原则和策略的模具专业技术学院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为学校的深度集成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和改进的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具专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模具行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代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良好的形势下,模具企业需要大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掌握专业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与技能,模具产品成型工艺,模具生产设备操作,模具项目组织与生产管理。因此,加快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模具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学生操作时间的深度不够,使得学生不能满足模具专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现代模具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技术学院应密切关注模具行业企业技术岗位的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统一,统一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而专业教学与岗位的衔接需要构建以专业能力开发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模具相关企业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生产、管理、装配、管理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积极促进国家模具产业的发展。
1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1学生主体性
由于模具专业的实践性强,模具专业教学的背景下“学校企业合作,集成生产与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上课的热情参与,这样学生可以学习模具的理论知识,掌握模具设计的实践技能,制造和安装在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真正实现“教与做相结合”,从而推动模具专业综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1.2课程开放
传统的模式化专业教学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但事实上,随着模具工业和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模具设计和制造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模具企业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具专业课程应该集成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行业岗位技能需求,并建立一个灵活的和可行的课程教学体系,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到开放,并培养专业人才适合模具工业的发展。
1.3知识的适用性
“学以致用”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背景下,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转让和使用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并能在实践中灵活地使用它,以获得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2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2.1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模具专业建设
技工学校是为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模具专业的建设必须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已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加强模具专业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是明确学校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各自责任。学校应围绕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模具生产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企业要对学校进行技术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促进校企合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运作,有效发挥校企合作的价值;第二,构建学校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培训中心企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实现人才的培训,有效地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通过建立科研团队,解决模具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新产品的研发,不仅能为在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资源,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第三,学校通过轮岗的方式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掌握模具生产流程,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专业课程培训体系,能够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2.2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基础上,确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模具专业是随着机械专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分工的细化而发展起来的。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维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自校企合作以来,模具专业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技术院校特色:在第一个学年,学生主要学习模具专业的基本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安排学生参加实习的合作企业,以便学生可以理解模具企业文化和模具生产设计准备和相关操作规程,为学生奠定基础学习模具专业课程;在第二学年,学生主要学习模具专业课程,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中掌握模具生产技术与技能,在完成技能培训与考核后,在合作企业中以轮岗的形式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后期的操作,他们亲身体验了模具制作的整个过程,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操作技能;在第三学年,学生主要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并以在职实习的形式,逐步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技能,适应企业生产要求,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在毕业设计中,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模具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
2.3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指导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技工院校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学校企业合作,整合生产和教学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遵循“职业能力培养”,打破原有模具专业的学科体系,并将整个专业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的基础上,强调基础,技能、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核心知识模块和综合素养培养模块,充分体现了“基础广、模块灵活”的专业特点。其中包括:(1)“充足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提供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如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测量技术,电气和电子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机制和机械零件、工程力学、模具CAD设计、模具加工、编程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核心课程模块的主要包括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钳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模具安装和调试,死特殊处理,机械制造技术和其他课程,面向的工作过程和基于工程项目任务,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在一起,通过实际训练和企业实践的结合,我们可以意识到工作和学习的学习过程,以促进综合改革,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模具专业教学和企业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过程中,学校教育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3)综合素质训练模块主要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特别讲座、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教育、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思想道德方面,加强学生的文化遗产和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4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合作,整合生产和教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人才培养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模具专业的特点,和互相学习的学生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人思想品质、专业品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全面评估,以帮助学校、企业和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
3结语
总之,综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实践根据学校模具专业生产与企业合作,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集成技术学院教育, 以培养具有模具专业前瞻性技能技术与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高等技术院校教育成功的体现,也是企业实现人才储备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这也符合新形势下模具行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模具技术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传瑜.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000(005):P.88-88.
[2]王霞.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
[3]杜晓,王灵.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商情,2019,000(001):221.
[4]王剑,宋建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37-39.
[5]赵景阁,李群力,姚嘉敏.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育人平台——基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创新改革与实践简[J].经营管理者,2015.
[6]田炜,卜桂玲,曹宇,等.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8(6):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