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张文玉
[导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遵循。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遵循。为满足人民利益和群众需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指导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其次,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和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源泉。精神文明的内容源自于人民群众及其所从事的劳动生产和实践活动的长期积累。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就会依靠自身的强大力量,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最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肯定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基础,是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只有同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对中国的革命事业产生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与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和自觉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毛泽东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从而实现自身的解放;在党和群众关系问题上,强调既要坚持党对群众的领导和组织,又要向群众学习并重视群众的利益问题。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指向群众利益的,把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终取向与评价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核心内容,表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充分体现。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对党的性质的新的表述,同时也将党的群众观点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体现了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强调密切党群关系,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维护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在治国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治党方面,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深刻理解与认同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实践中,着眼于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物质利益和需要,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着眼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着力推动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实践意义
        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源于群众观念的淡薄。解决这些矛盾,就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意义,并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而且是享有创造成果的价值主体。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迸发、不断涌现的过程。要充分相信群众,才能充分激发群众的激情和智慧,把他们的智慧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二)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在现阶段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改善民生上,使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化的群众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根本保障。有利于拓宽群众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在群众观的指引下,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公众表达其意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历程表明,坚持群众观点和践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坚强基础与根本保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切实实践群众路线,切实关心群众现实利益,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动祖国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曹殊.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衣芳,王爱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倶进,理论学刊,2007.
[3]张友群.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持和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3.
[4]徐茂华,徐文华.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