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彭学军
[导读] 法律和道德两者的融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摘 要]法律和道德两者的融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在小学阶段应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共同开展,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借力校园文化的打造。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法治教育  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要求。当前,我国正向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方向迈进。道德与法治课既要教育学生继承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法律法规,并以最简洁的文字呈现相关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学法、守法,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共同开展
        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在法治意识方面有明确要求。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初步树立民主意识,崇尚公平与公正。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都渗透相关的法律条文,做到法润童心。如《我是共和国小公民》《法律护我成长》的教学中,向学生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笔者与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司法所联系,坚持做好“三结合普法教育"——学校普法加社会、 家庭普法。聘请派出所警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同时与县法院结对,邀请他们定期与不定期到学校举行法制讲座,通过小手牵大手向社会进行普法宜传。
        二、《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讲法治,体现“法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现实生话中的故事,让学生讨论辩析,辨别是非。具体是利用创卫前后家乡环境的变化来谈,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学生讲到创建前,很多乡镇存在脏、乱、差和如今的环境整洁等情况,原本污水横流的濑溪河两岸如今碧波荡漾,河里鱼虾成群。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话精神,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要注重情境创设
        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习,离不开情景的创设,《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在建构真实的言语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中,让法治教育在学生的理解中生动地呈现出来。


        四年级上册《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 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当下中小学热点问题,教师以略带神秘色彩的心理辅导室引人,在课堂上将活动分为“遇到欺负怎么办”和“遇到威胁怎么办”两个板块,通过续编故事,分角色扮演,让学生积极思考,面对欺负该怎么办?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在表演中明辨是非,充分发挥课中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学法、用法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四、《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如今多媒体教学设备早已走入课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视频,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以信息化带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代化,在课堂中渗透法治。
        教学过程中,可在导课、新授、提升等环节利用,多媒体辅助呈现,让课堂直观化、生动化。如笔者执教《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胜古迹,歌曲《大中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美感, 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育学生在旅游途中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做到文明旅游,不触犯法律,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
        五、《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要借力校园文化的打造
        笔者所在学校致力打造“善水”文化,即以“欢乐,纯洁,坚韧,包容”为核心理念,以孝道、礼仪、诚信、刚柔、执着、坚韧、包容和中华传统家风家训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教育和实践内容。打造“善水”文化标签,凝聚学校文化精髓。以水的灵动滋养生命,以水的波澜汇聚智慧,以水的宽厚沉淀德行。“以善载德,以水育人”,“水”是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善”的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和遵守道德规范要求,让学生通过善水文化的学习培养良好品德。把善水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学校教育找到了文化之源、文化之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不仅在于课堂之上,也在于善水校园的打造。
        总之,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以上几种想法和做法所能解决的事,这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渗透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法治教育的宗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的融合始终在路上,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法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文化的渗透[J]. 李慧.  新课程(小学). 2019(11)
       
        [2]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张雷鸣.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