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脏重症监护室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心脏重症监护室患者7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3月,分为参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置管,研究组实施中心静脉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情况、并发症发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重症监护室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有效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置管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心脏重症监护室;常规置管;中心静脉置管;
前言
心脏重症监护室患者多伴随躁动、昏迷等现象,需多次、快速、反复输入高营养液、抗生素、高渗液等药物。因此,静脉通道的安全建立、长时间保留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外周静脉置管是以中心静脉为末端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留置时间长、损伤小、操作简单、不限制患者活动等优点。研究指出,心脏重症监护室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有效改善置管效果。本文将以7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心脏重症监护室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心脏重症监护室患者7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3月,分为参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参照组,男:女=15:20;年龄为42-59岁,平均年龄为(48.67±5.87)岁。研究组,男:女=14:21;年龄为41-58岁,平均年龄为(48.72±5.69)岁。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实施中心静脉置管:依照有关置管流程进行操作,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体位,手臂常规外展约为90°,为患者建立一个无菌区域,实施穿刺、送管。结合治疗用药需求、病情,选择合理穿刺部位,PICC穿刺医护人员均具备置管技能,掌握有关知识,并取得置管资格证。材料为三向瓣膜增强型PICC导管(型号:4Fr),导管末端与无针输液针头连接,穿刺点覆盖低敏透气型无菌贴膜,在PICC操作间进行,严格依照有关操作改成执行。在导管到肩部,指导患者头部转到穿刺侧面,下颌与胸壁贴近,缓慢送管,指导预定位置,实施固定,实施X线摄片诊断,对导管位置确定。
参照组实施常规置管: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实施局部麻醉,选择穿刺点位置,如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常规置管,实施缝扎固定,取肝素帽连接,以及透明敷贴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情况、并发症发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比较
研究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比较
3 讨论
当前,临床常用深静脉插管途径包括经周围静脉插管、锁骨下静脉插管[2]。本次研究重,参照组实施常规置管,研究组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中心静脉置管应用效果显著。中心静脉置管时,导管由贵要静脉处进入,直到上腔静脉,并由多个静脉汇合口处经过,依次从肱静脉进入腋静脉,由头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由颈外静脉、颈内颈内进入到头臂静脉,在肘窝静脉周围无重要的组织结构,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有效避免引起空气栓塞、局部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在实施常规置管时,局部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静脉深,增加置管难度,影响一次置管成功率。中心静脉置管可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减少日常工作量,提供给患者高层次人性化服务[3]。
综上所述:心脏重症监护室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有效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置管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李莹.中心静脉置管运用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8):294,297.
[2]尹亮明.中心静脉置管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35-36.
[3]姚静,王旭.中心静脉置管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6):49-50.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8.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