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以7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参照组35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35例实施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护理效果。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 and effect of preventing thrombosis formation after knee joint replac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knee joint replacement were studied from November 2018 to November 2019.35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35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lower limb thrombosi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Lt; 0.05) .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Lt; 0.05) .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lower limb thrombosi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knee replacement.
膝关节置换术常用于治疗髋关节疾病,是一种关节替代手术,与内固定术相比,可避免脱出、松动与断裂等多种不良反应,受到患者与家属的青睐。然而,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需长期卧床,极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患者带来痛苦,不利于疾病的治疗[1]。本文将以7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7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分为参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参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是51岁,最大年龄是76岁,年龄平均值是(62.87±4.79)岁。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是52岁,最大年龄是74岁,年龄平均值是(62.46±4.43)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向患者讲述疾病有关知识,指导患者的饮食、术后运动等,观察患肢体温、皮肤颜色等,关注体征变化,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
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清新。去枕平卧6小时,在卧床过程中,指导患者更换体位,在术后6小时以后,保持半卧位体位,由小幅度过度到大幅度,缓解下肢静脉压力。在术后12小时,指导患者开展膝关节的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踝泵运动。持续使用弹力袜,实施压力抗栓泵直到下地活动,观察患者足背部肤色、脉搏动等,在下地活动时应当穿弹力袜,在夜间不需要使用弹力袜。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方式,缓解疼痛。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清淡食物为主,禁烟忌酒,确保排便通畅,同时需要预防其他疾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确保睡眠充足,不可过度劳累。术后6小时,待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可采用温水足浴,其初始温度为45℃以下,泡脚容器需具有良好保温性,且质地安全,高度需超过踝关节,每天1-2次,待肛门排气为止。
1.3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所有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随后,使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比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方法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表示方法时%,组间比较若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
研究组35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比2.86%;参照组35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占比17.14%。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X±S)
.png)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血流速度出现减慢、血管壁出现损伤、血液高凝,以及长期卧床休息等,机体周围发生静脉舒张,血流速度下降,血管壁中聚集血液细胞,进而形成血栓;另外,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的原因,血管高凝,且手术中产生的损伤使得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纤维蛋白酶溶解出现降低,呈现血液的高凝状态,最终诱发血栓[2]。对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在术后长期制动,极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原发疾病治疗难度,给患者带来痛苦。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在早期制定护理方案,采用弹力袜、膝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饮食指导、辅助翻身等,有效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3]。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护理效果,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王丽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护理[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2):114-115.
[2]胡同慧.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9,28(23):74-75.
[3]盛宜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J].科学养生,2019,(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