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6期   作者:陈改珍
[导读] 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法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80例,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本文采用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来评价两组不同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经不同护理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6例(15.00%);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2.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同时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缩短了病情疗程,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在骨科中,许多髋关节相关的疾病问题,在病情尚未恶化前都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但是若是患者在保守治疗中难见成效,病情难以好转时,就会选择手术治疗的方式,而髋关节关节置换手术便是其中的一种[1]。患者在接受髋关节关节置换手术后,由于对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内容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出现术后关节护理不当的问题,例如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随着护理模式内容的不断完善,有学者指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帮助患者缩短临床治疗的时间,促进其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效果[2]。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80例,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7±4.3)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1±5.1)岁。经过筛选抽取出的所有患者都已基本了解了本次研究的所需的各项内容、指标以及研究目的,并排除了具有其他严重的功能疾病的患者、视听说能力障碍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对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其中包括:①心理护理。患者在术后休养期时,需要长期卧床,并且关节置换后患者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在此期间患者容易因术后疼痛出现焦躁的情绪,很有可能会影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理解,把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变化情况。而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让患者能够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过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让患者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重要性,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在病程中产生懈怠感。②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术后应指导患者去枕平卧6h,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还应严格观察患者的引流液状况,避免出现静脉回流的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避免肢体长期处于同一姿势,为了预防患者静脉受压,建议患者采取侧卧位,避免出现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其次,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的患肢感受,若发现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不适感时,应提高警惕,叮嘱患者卧床休息,禁止下床活动或者按摩患肢。③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后3d,可以协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待术后恢复良好时,可以指导患者学习关节运动、直腿抬高练习、屈膝练习、下地行走等练习的方法。而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练习行为,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操作,同时还应让鼓励患者坚持进行康复锻炼,能够促进患肢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经不同护理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6例(15.00%);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2.5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在临床上,髋关节置换手术风险较大,其中包括术后深静脉血栓、麻醉意外、术后出血、感染、肺栓塞、术后髌骨脱位、假体骨折、手术复位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髋关节术后发生率高达46.82%[3]。而此类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本身机体功能较差,若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则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的健康安全。因此,为了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同时予以有效的体位护理和功能锻炼,针对性的对患者予以各项护理操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不同护理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6例(15.00%);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2.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缩短病情疗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秀花.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11(01):202-203.
[2]叶桂华,王薇薇,任梅芳.18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健康教育结果分析[J].江苏医药.2017.5(16):166-167.
[2]杨艳玲.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8.3(07):89-90.
[4]杨晶慧,甘秀妮,沈巧.骨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12(04):184-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