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与急救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6期   作者:周玲
[导读]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前急救方法与急救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前急救方法与急救效果。方法:筛选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我科室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急救方式分为探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探究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救治疗,探究组进行院前急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探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能够良好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中的急救运用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院前急救;急救效果

         急性心梗死与恶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中均比较常见,还可并发,发病较急,病情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患者生命恢复有重要意义,患者在临床中必须实施抢救治疗,传统抢救治疗不能进行早期介入,院前急救方式能够在患者发病的第一时间进行介入,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救治,可以更快速的消除并针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1]。现就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研究院前急救措施与急救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共8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此次研究,依据患者的急救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探究组41例,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69岁,最大84岁,中位数为(78.4±4.4)岁;对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70岁,最大85岁,中位数为(79.2±4.1)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院方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开展此次研究,研究有意义。
         选取标准:选取最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选取未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或者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选取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选取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式,主要包括心电监护、药物治疗、病情观察,尽早改善恶性心律失常。
         探究组采用院前急救方式,内容有:(1)接到急救电话后,急救小组在3min内出发,在前往急救的过程中打电话给家属了解患者的发病状况,指导家属帮助患者平卧,将头偏向一侧,观察口腔中是否有异物,进行简单清洁;(2)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心电检查,观察患者的心功能,氧气支持,吗啡镇静,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血管扩张药物运用;(3)进行抗凝治疗,指导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00mg,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出现异常的患者及时进行治疗与护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心肺复苏与除颤治疗,将150mg盐酸胺碘酮与10ml葡萄糖融合进行静脉注射,确保在10min内完成注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无异常转入院内进行进一步治疗[2]。
         阿司匹林(生产企业:沈阳康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331;规格:50mg*100片);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生产企业: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923;规格:2ml:150mg)。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著有效、一般有效和无效,常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
1.4 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20.0对两组的临床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检验。检测标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探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探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有效率的对比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发病后,医护人员到现场各进行救治的方式,临床中以尽快控制患者的病症,稳定患者的病情,降低病症对患者生命健康为治疗目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病后,病情危急,在短时间内可出现猝死,院前急救方式能够使患者尽早得到救治,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机,现阶段临床中有院前急救与常规急救两种方式[3]。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急救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实际临床中的治疗价值更高,原因分析为:院前急救在前往现场的过程中通过电话联系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时进行早期简单救护,可更快介入治疗;在到达现场后能够快速反应针对患者的病情开展治疗,在实际抢救过程中能够更快的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祛除不良因素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影响。
         由此来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进行院前急救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谢智文.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前急救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6):25-27.
[2]马忠华.恶性心律失常院前急救治疗及疗效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7):62+64.
[3]陶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院前急救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5):84-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