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具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实验样本为我院行胃管留置的新生儿,合计120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11月~2020年1月,通过我院自制的非计划性胃管拔除调查表评估新生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具体原因。结果:不同的胃管固定方式以及肢体约束因素是影响非计划拔管的重要原因。结论:有无肢体约束以及采用的胃管固定方式是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上减少新生儿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关键词】新生儿;非计划性胃管拔除;原因;护理对策
非计划性拔管属于护理期间的不当行为,其主要指插管脱落或未获得医护人员准许而自行将插管拔除的情况,其原因包括工作人员操作不合理等。新生儿留置胃管的目的在于协助无法进食的危重症新生儿提供充足的胃肠道营养,而非计划性拔管会导致患儿的痛苦加剧,对其临床治疗也造成不良影响,故此,应当加强患儿的管道护理,促进患儿尽早恢复健康[1]。
1材料与方法
1.1基础材料
本研究的观测病例为我院行胃管留置的新生儿,例数共120例,选入时间为2018年11月~2020年1月。其中,男性65例(54.17%),女性55例(45.83%);年龄3-27天,平均年龄为(9.14±1.32)天。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2例(26.67% ),消化系统疾病76例(63.33%),其他疾病12例(10%)。
纳入标准:①患儿年龄低于28天;②在治疗期间需进行胃管留置;③患儿家属了解调查内容,并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患儿家属的配合度较低;②无专人陪护的新生儿。
1.2 方法
通过本院自制的非计划性拔管调查表,准确记录患儿的基础资料、插管记录等2大部分,其中插管记录涉及管道情况等方面;基础资料涉及治疗科室、性别、体重、年龄、治疗方案等条目。在管道调查方面,则需详细记录插管原因、插管形式、插管时间、拔管时间、导管固定方法等。此外,需了解护理人员有无接受专业的胃管护理知识培训,在进行拔管时,护理人员是否留守床边以及拔管发生的班次等。同时需记录好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时间、拔管后患儿的行为、意识等变化、拔管原因、有无重新置管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评估新生儿非计划性胃管拔除的具体原因,包括插管目的(胃肠减压、鼻饲)、插管方式(经口、经鼻)、固定方法(胶带+透明贴、胶带缠绕、透明贴)、肢体约束(有、无)。
2 结果
从表1可见,不同的固定方式以及肢体约束因素在非计划拔管中占比较大,其中,透明贴固定占比26.67%、无肢体约束占比30%。
表1 分析非计划性胃管拔除的原因
.png)
3 讨论
为了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发生,需采取有力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①优化胃管固定:在常规的胃管固定方式中,胶布和鼻翼的接触范围较小,其受力不均匀,因此胃管较易脱落。而3M透明敷贴在进行稳固时,其着力点接触范围大,能够长时间贴紧皮肤和胃管,起到良好固定的目的。同时,3M加压固定胶带属于一种低敏性医用粘胶,可以持久维持干燥,不容易引发过敏现象,增加了患儿的舒适度[2]。因此,对经鼻插管的患儿,可通过3M胶布于近鼻孔部位的鼻翼一侧进行粘贴,并借助1/2张3M透明敷帖在面部加以稳固,不容易影响患儿呼吸;若患儿经口插管,则可用3M胶布于口角侧粘贴,并采取1/2张3M透明敷帖在面部进行胃管固定,同时协助患儿向对侧侧卧,防止胶布被唾液湿润。②实施合理的肢体约束:危重症患儿需要置于暖箱中,其暖箱空间较大,若无科学的肢体约束,则可能造成非计划性拔管,加上新生儿未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置管所引发的不适感将使其努力挣脱导管。对于此类患儿,则需为其佩戴舒适的小手套,或是将其手部放于尿不湿两侧,和尿不湿一同实施约束。在进行约束期间,护理人员需确保手套大小适宜,松紧适度,且手套内不可出现线头,尽可能反面佩戴,避免患儿在活动过程中误将线头缠绕手指而发生缺血坏死,同时要严密巡视,特殊情况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③给予心理干预: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则会产生一定的听觉反应,并能够向声音目标进行转动,因此对于触觉与听觉神经较好的新生儿,则可适度给予温柔安抚,并在其耳边用轻柔的声音进行鼓励,以提升其安全感,避免患儿过度哭闹,缓解其躁动不安的情绪,继而减少胃管的拔出风险。
在本研究结果中,不同的胃管固定方式和肢体约束因素在非计划拔管中占比较大,因此需要及时完善胃管的固定方式,并通过肢体约束来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有无肢体约束以及采用的胃管固定方式是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韦艳飞,符婵,陈庆玲, 等.新生儿非计划性胃管拔除原因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19,27(3):368-369.
[2]王锟,侯靖佩.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脱管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