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6期   作者:  郎金如
[导读] 对产后心理障碍护理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摘要:目的:对产后心理障碍护理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进而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方法:对产妇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法和预防措施。结果: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病因主要有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遗传因素等,从而给与产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鼓励产妇,增强其自信心,进而使其尽快的适应母亲的角色。结论:产后心理障碍是产妇产后的常见问题,严重的话会威胁婴儿健康和安全,所以要及时给与全面护理,使产妇可以放松的顺心,体会母亲角色的幸福和快乐。
         关键词:产后;心理障碍;护理;预防措施
         育儿是压力性生活事件,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和产后阶段都需要进行很大的生活适应。产后是一种充满压力的母性适应期,甚至是危机期,对产后适应障碍的妇女可出现抑郁症状,称为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婴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产后抑郁症进行早期诊断,并对出现的抑郁及时采取防和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该病的发生,帮助产妇顺利进入哺育的适应阶段。
         1 原因分析
         1.1心理因素
         ①个性特征:80、90后的产妇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敏感,缺乏责任心、耐受力和自理能力,对各种生活难题缺乏应对能力,对怀孕和分娩心理准备不充分;②缺乏分娩知识:缺乏妊娠、分娩及护理婴儿的相关知识,对怀孕和分娩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惧怕分娩时的疼痛,担心是否能顺利分娩,分娩过程是否安全;③对婴儿的期待,担心婴儿出生是否顺利,是否健康,有无畸形或并发症,婴儿性别是否理想,能否被家人接受;④对母亲角色适应不良,缺乏照料婴儿的知识和能力,担心不能很好地照料婴儿,不能承担母亲的责任;⑤怀孕和分娩对体形的影响,担心以后体形不能恢复。以上均可对产妇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形成心理障碍。
         1.2身体因素
         ①妊娠、分娩后内分泌系统的改变: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分娩后急剧下降,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心理障碍发生的可能性越大;②分娩因素:难产、滞产、臀位产、胎吸产、产钳助产、剖宫产等增加了分娩时的痛苦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诱发产后心理障碍;③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胎膜早破、会阴切开或撕裂、产后出血、感染、发热等增加了产妇的紧张和恐惧,促发产后心理障碍。④护理新生儿、病室环境不好影响产妇休息,使产妇疲劳可加重心理障碍。
         1.3社会因素
         如果孕妇在妊娠过程中曾经经历过不少不良生活事件,则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比较大。
         1.4遗传因素
         若产妇有精神病家族史或家族抑郁症病史,则发生产后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比较大。


         2 预防措施
         2.1加强产时教育与护理
         孕妇进入医院后,医护工作人员应秉持“视病人为亲人”的态度,予以热情接待,实事求是地介绍病房的设施条件、主管医生与护士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与监测母婴安康有关的仪器设备,讲解科学生产的优越性与安全性,积极宣介分娩过程的注意事项,耐心解答孕妇与亲属的提问。针对孕妇容易产生的焦虑、恐惧与矛盾心理,提早进行干预和情感疏导,帮助她们把滋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诱因消除在萌芽之中,为分娩作好精神准备。当产妇进入产程后,一般情况下,她们都会因为母婴安全与减低心理压力的需要,期望得到医生和护士更多的关心及亲人的陪护,此时的助产及护理人员,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对产妇及家属作相应的健康与卫生指导,并从生活细节上关心和帮助,给她们在情感、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引导产妇调整心态,培育乐观向上的心理,努力配合医生和护士顺利实现分娩。分娩是一件快乐并痛苦的事。分娩期疼痛是每位头胎产妇必须经历的一种不适。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力减轻产妇的疼痛感,消除产妇的紧张心理。这些措施和办法包括:让产妇知晓可能带来的疼痛及其原因,以及疼痛可能出现的时点与持续时段,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强抵御信心;通过与产妇谈话、让她们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淡漠疼痛意识;教给产妇减轻疼痛放松和控制呼吸等技巧;帮助产妇按摩、热敷紧张酸痛部位,协助产妇减轻疼痛。
         2.2开展人性化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产妇介绍医院环境,讲解各项妇产科检查项目。结合产妇身心特征,发放宣传手册,制作幻灯片、VCD等实施健康教育,由专业护理人员为产妇提供一对一的宣教模式,充分讲解产妇心理不适的发病机制、护理目的等,提高产妇对心理障碍知识的认知程度。营建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宣传文明的男女生育观,转变部分产妇对婴儿性别选择不满意的传统观念。
         2.3实施积极的心理疏导
         刚刚经过分娩阵痛的产妇,既可能产生兴奋、满足等积极情绪,也可能出现不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采取问卷形式对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根据产妇心理障碍的不同程度,探录其发生原因,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鼓励产妇交心和倾诉,帮助产妇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了实现心理干预目标,妇产科医护人员成立专门的心理援助小组,对发生心理障碍的产妇进行专门的心理访谈,每位患者每天访谈时间不低于20min。
         3 讨论
         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产妇情绪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心态渐平和,坦然面对现实,自如应对产后的各种状况,自信心增强。通过对产后心理障碍的分析和心理护理,说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只有身心结合的护理才是完整的护理,只有正确的护理方法才能使护理工作事半功倍。护理过程中,重视个性化,侧重心理支持,深入患者内心世界,了解心理需求,帮助其树立信心,走出心理障碍误区,并对潜在心理问题做出预防,训练患者自我应对能力,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一般的心理护理对于产后心理障碍的患者收效甚微,甚至不当的安慰或许反而增加心理负荷,只有科学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灵活的应用,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临床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固而护士重视并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工作范畴的扩展。
         参考文献
[1] 汪健桥,冯琳.产后心理障碍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4):106-107.
[2] 梁翠萍.产后心理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6(18):56-57.
[3] 产科健康教育效果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6):46-47.
[4] 杨文艳,麻丽萍.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4(06):85-86.
[5] 冉娇.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6(01):14-15.
[6] 张念.产后心理障碍成因分析与干预对策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07):78-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