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生行为习惯出发 行教书育人之责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6期   作者:李太聪
[导读]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摘要: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好的习惯往往让人受益终身,坏习惯则可能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我们教书育人者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下文本人就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出发,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行教书育人之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书育人;行为习惯;德育
        前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行为习惯以及健康心理。小学生年龄小,尚且不懂为人处世的方式,思维发展也不够成熟,对外界事物缺乏辨识和判断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认知也不够明确。所以,我们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习惯是好的,什么习惯不好,这些就是职责所在,更是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的前提。所以,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
        1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第一,从高年级学生个人而言,不愿意积极承担家务事,自己的事情仍然需要父母处理,自理能力较差、对于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够重视过于贪玩、生活作息没有规律,这是不良行为习惯的体现。
第二,从学生人际交往表现来看,我行我素、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礼貌谦让,与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不愉快或者摩擦,这也是不良行为的体现。
第三,从学生学习表现来看,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爱打断同学发言;课后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课后阅读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老师与家长,缺乏吃苦耐劳的刻苦精神这些都是不良行为的体现。
        2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2.1 师生榜样引领,学生学习有道
榜样是一种激励手段,也是最容易增强学生自信,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手段。对于榜样效应的营造,本人认为可以主要从如下两个维度着手:
        一是以教师为榜样,教师言传身教。小学生最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这是实践总结的规律。在一天生活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教师在一起的,加上他们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别他们洞悉着。所以,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己首选要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要懂得自律,对自身有要求,只有“我”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学生做到。比如随手弯腰把废纸拣起来,丢到垃圾筒里;课后也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学生随时到办公室看到的都是教师手捧书籍,而不是手机。这些简简单单的行为都是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更是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的积极力量。
        二是以同学为榜样,评选班级“明星”。除了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之外,还有一种榜样是离学生生活最近的,那就是同学。这种榜样是最能激发学生斗志,强化学生竞争意识,唤起学生好好学习、努力改变的一种。所以,本人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视在班级内部树立典型榜样——评选班级“明星”,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这样可以促使小学生自主改掉不良习惯,养成并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多么强大的推动作用。每次“明星”评选活动结束后,本人都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总结回顾,并且编制成文档公布到微信群,让家长看一看班级“喜报”,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让没有评上班级“明星”的学生自觉找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像榜样学习,督促这类学生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3 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习惯养成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无法依靠教师说教来达到的,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立下改正习惯的决心,并且将这种决心应用到实践,真正改掉坏毛病。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以活动检验学生行为习惯,已活动促使学生反思。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一是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心理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培训。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强化学生自信心,培训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养成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战胜困难的良好习惯。
二是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参观活动。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只有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才能深切感受遵规守法的重要。因此,我们学校经常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参观禁毒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展,并写观后感。让学生在参观活动中获得刻骨铭心的感受,以此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打造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大熔炉”。好的班级文化会让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勇敢,不好的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班主任还应该注重打造和谐自由、积向上的班级文化。比如利用名言警句来构建班级文化,在教室显眼的位置张贴习惯养成规则。如:“入室即静,入室即坐”,“博学多思,学以致用”等。教室后面布置班级“明星”评比栏,学生手抄报,阅读卡作品展等内容。图书角上学生还从家里带来绿萝、吊兰、仙人球等盆栽,把教室装点得生机勃勃。这样,教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从而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家校密切配合,强化习惯养成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6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一样,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而且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会“反复”,我们可以采用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抓的方法。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单靠我们教师的力量,仅仅在学校里、教室里、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家长拉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退伍中来,让家长也知道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形成家校合力,家长在家监督,教师在校监督,真正“无缝衔接”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的“坏习惯”无处遁形。具体而言,本人建议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比如教给家长一些育人方法,让家长懂得在家里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又比如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聘请教育专家给家长将一些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的育儿观,让家长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此外,也可以开展家长交流会,鼓励家长之间相互交换育儿心得,乐于分享育儿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家庭教育能力。通过以上方式,让家长也和学校教师一样有的放矢、反反复复地监督学生,促使学生改掉坏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这个时候,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小结
        总而言之,坏习惯就像传染病,总是会影响我们的正常行为,且“易感不易治”,而好习惯的养成却如同“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作为新时代班级管理者,我们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时必须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出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终身,让自己也获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包俊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成才之路,2012(35):18
[2]曹忠华.让“培养习惯”成为教师的课堂自觉[J].教学与管理,2009(12)  
        [3]王红.浅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8(06):185.
[4] 谢绍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03):43+49.
        [5]赵曼.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以天津市某小学低年级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