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6期   作者:崔锡光 杨春红
[导读] 工匠精神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对于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对于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思考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夫匠者,手巧也……”意为工匠即是手巧之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匠的解释是“手艺工人”,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可理解为“手艺人”,即具有专门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手艺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
        目前,一般认为,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敬业是从业者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创新就是追求突破、追求革新,追求卓越。总之,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二、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从2016年至2019年,“工匠精神”四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中国制造走过多年历程后,工匠精神这个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被认为是一个重大信号。培育工匠精神被写进 《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国家的行动,更是时代的呼唤。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因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二)工匠精神是强国的必须
        一个世界性大国、强国,需要全民族、全方位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没有工匠精神,固然生产不出质量过硬的产品。企业管理没有工匠精神,则难以造就百年老店,产生持久的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文化建设缺乏工匠精神,就不会创造出滋养民族精神、满足人民需要的文艺精品,文化就会缺钙,精神就会缺钙,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基础。教育没有工匠精神,人才就会高分低能,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自然也就会缺乏大师级人物或群体。


(三)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是工匠精神是中职院校学生的本质需求。中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和社会建设者,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工匠精神时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就需要不断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对个人在职业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方向;二是工匠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中职学校在塑造学生素养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三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获胜的需要。无论是人才市场现场招聘、网上招聘还是校园招聘,用人单位都首先关注求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及吃苦敬业精神。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而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学生无疑是企业招聘的首选。?
        三、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要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良好的环境,才够使中职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专题活动,例如演讲,讲座等,让学生更好地将自身带入行业之中,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形成强大的文化气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价值取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地使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行动上来。
        (二)引领中职生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理念
        一是要转变育人理念。多年来中职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受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育,偏离了育人的教育目的。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深化“工匠精神”育人的理念,使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二是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理念。每一位中职院校教师都应充分地意识到育人重任,需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平时授课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循序渐进地长期培养,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工作,以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职业。并告诉学生应结合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立志向“工匠”的方向前行。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可通过这几种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企业锻炼、教学技能竞赛、专家访谈等方式,体验工匠精神,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让学生了解产品的改革和产业发展动向,体会工艺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评价标准,完成一项任务不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参与文献:
[1]吴建军. 浅谈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月上
[2]刘宝民.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第3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