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保护是当代的主流话题之一,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高中地理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教育优势,地理科目中对地域的分析,能够充分概括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在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客观世界,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目标;实践方式
引言:高中学生已经不缺乏对世界的认识,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因此,现阶段的教育应该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主,培养健全的人格特点。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决策者,应该拥有高度的素质基础,在环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自身实践、养成自觉习惯、树立正确观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坚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在高中地理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有效性的分析
“高中地理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具有教育优势”表现在高中地理的学科性质上,高中地理包括了生态环境、人口资源、人地协调、区域经济、自然规律等多个部分,在进行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教材知识内容能够给予充分的文化支持,行为现今为止最有利于“生态环境教育”开展的最具生发力的科目。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说明,能够让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拥有文化知识基础,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重要性的分析
高中作为普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一种,在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时,具有广泛性等特点,在普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素质能力,保持高尚的社会风尚,促进全民素质水平的提升。高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在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时,能够把握基本的社交规则、道德准则、客观规律,但是生活经验和技能水平仍然出现较大的差异,在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养成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先进性的分析
环境保护是随着人类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能够保持人类实践的有效性,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改变社会发展的面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在高中地理中进行环境保护渗透的方式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环境教育部分进行知识融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优秀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对客观世界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同时,教师要重视到现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时,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压力情况、学习情况等多种方面,制定出教育目标(技能目标、活动目标、意识培养目标、技能培养目标)。
(一)根据地理事物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
环境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在高中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出地域优势和地区优势,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地理学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自然资源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包含城市人口、交通、产业链等多种人文要素的方面。
而地理的区域性始终涵盖于整体性之中,它是建立在不同制度的空间事物上的形态表现,呈现出“空间内部形成独立整体并始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始终影响到整体部分”的特征。
环境始终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在对环境意识进行培养的同时,教师可以对身边的资源进行利用,或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荒漠化的防止——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一节课的教学时,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种子的培育”的实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各种草籽进行选择,同时寻找“黄土”作为培育土,在同学们进行浇水的同时,观察“黄土”的流失变化。在对种子进行栽培以后,同学们对幼苗进行观察,说明不同的幼苗在黄土上的生长情况,分析出幼苗的生长规律。从而让学生理解到“种子培养需要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发展上,要尊重客观世界中的规律,利用规律,才能有效改善环境”的道理。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导致他们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呈现出“急躁”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文化知识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也要使其了解到保护自身的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同样作为自然界的构成要素,人的本身就是“环境”的一种,在对学会说呢过进行启发教育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布置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内容。通过故事引进等方式,不仅能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说明,使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自身的心情,更好地接受教育。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例,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述时,可以导入“狼、羊、草的食物链关系”的小故事,“内蒙古草原,牧民为了保护羊,而大肆猎杀狼,最后羊吃光了草,又会灭亡”,让学生了解到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基础上,和启发其实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工业生态链”的内容,从而提升环境保护中的“生态保护”的意识。、
文化知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高度智慧总结,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文化知识进行讲述,也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知识,获得智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能力,以自身的“环境改造”为经验基础,提升生态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一直是当前社会纯在的主要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有效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丰富学生的素质文化积累,形成高尚的社会风尚。同时,高中地理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充分的教育优势,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讲解,能够快速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齐琪.广西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
[2]徐佳.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案例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3]王晶.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法制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赵艺璇.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