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王广洲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王广洲
[导读]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大趋势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大趋势,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熟练操作,巧妙穿插,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本文基于融合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引言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以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为依据,对在课堂上应用的信息技术加以选择,以此来保证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另外,这样做还具有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所以很有必要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具有优化作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改进教学环境的工作提供了支持。常见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等,教师可以利用上述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优化,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料,增加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水准、质量均可以得到保障。除此之外,作为全球信息的交互媒介,互联网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国际化,教学资源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对优化学习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获取资源的全新途径,在互联网上获取并学习知识,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特点[1]。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通常以书籍为载体,难以人为地对其进行拓展或更改,信息化教学使学习资源更加开放,弥补原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多个渠道搜集学习资源,利用全新的手段学习语文知识。
二、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多媒体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创设科学逼真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媒体的素材包罗万象,图片、音频、视频、文本介绍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出适合课堂展示的PPT或微课等,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写景的文章,可以借助网络图片增强印象;抒情的文章,可以借助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说理的文章,可以借助动态演示生动形象地理解。小学生领悟能力不够,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感悟,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质疑解惑中学习语文知识,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部编三年级下《燕子》一课,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选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小燕子》为背景音乐,学生们随着欢快的旋律进入学习状态,去回答歌曲中“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的问题。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美丽的春天”?自然引入对文中句子的品味和赏析。学生情绪高涨,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教师由此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小燕子”的描写,由第二段回到第一段的阅读,找到燕子的“外貌”,再转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找出对小燕子叫声和动作的描写。一篇文章很简单就能处理完,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很乐意读,并且能够声情并茂,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构建翻转课堂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任务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学生能力和经历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耗费的时间较长,这样就造成了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效获取到知识,所以就缩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不到保证,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就都不能得到提升。在此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简短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教学之前先行依据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的疑问。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课堂中有了非常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依据教学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有效锻炼,是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容的精简性和层次性,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有效理解。
四、开设学科融合课,提升习作讲评效率
        融合信息技术的习作教学,开展“习作+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实践主体。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地名”中的“调查报告”、下册第七单元“纪念日”中的“纪念活动”,以及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告别童年”中的“纪念册”,这些习作都是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在单元教学中呈现的实践类汇报性或展示性习作,需要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做调查研究、拍摄活动照片,并借助信息技术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制作出图文并茂、有动画效果的演示文稿,向同学展示汇报或展示。同时,教师要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归类活动照片,录制视频制作课件,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展示、交流习作的兴趣。在学生完成习作进行指导或现场修改时,教师可将学生带到信息技术教室开展跨学科融合习作教学,借助“极域课堂管理系统”灵活控制和选择学生的电脑,如要展示哪位学生的习作,可以实现师生终端的同步展示。在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把一些学习资源包发送给学生现场共享,也可让学生拷贝回家使用。可以发现,“习作+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习作交流和修改更加便捷,评价反馈更加多元,自主习作更加积极,互动评价更加有效,还可同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举多得的多元、高效的跨学科融合习作课堂,应该是教师所执着追求的。
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教师要习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也要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自主实践意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向琴.融合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70.
[2]李淑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名师在线,2019(33):88-89.
[3]王磊.浅谈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