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任务驱动式”学习的小学语文诗词群文教学,是以教材中的古诗作为任务驱动的起点,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活动的中心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课堂交流,创新成果展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过程,并最终形成可复制的古诗词群文学习的语文课堂模式的尝试。
关注学习者的参与意识、认知结构的转变和语文知识的重新建构,以及学生审美创造、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古诗词教学;语文素养
一、研究背景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感兴趣的任务或者主题活动,在强烈地想完成任务这一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诸如教材、网络、教师、学案等相关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教师设定的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会相应的基本技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1版语文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反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会发现语文课堂既不像传统课堂,也不是新理念下的理想课堂,而是一种“四不像”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的地位的混乱,“顽固派”仍是教师占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新式派” 放任学生的“自由”,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追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却不能恰当把握合作探究的时机、方法、内容和深度;学生查阅资料的技能和合作共享的能力不足……这一切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不仅缺少语文味,而且学生的感知、理解、评价、鉴赏、创造等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升,最使人心痛的是小学生“语文思维”单一,发展缓慢,长此以往,何谈素养和能力?
二、直面问题
当前小学阶段教授古诗一般分为:知诗人、解诗题、析诗意、诵诗句这几个步骤,课堂的呈现方式往往由授课教师个人决定,认识作者、解释意思、自我感悟、朗读背诵……这样的古诗教学重知识,轻感悟,重教师讲解,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虽然我们平日课堂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合作仅限于互查作业、背诵,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结论一般都是有固定答案的,很少有深层次的互动,内容和形式都是简单的、低层次的,导致学生在古诗词感知、理解、评价、鉴赏、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升。
因此笔者决定在小学高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尝试以“任务驱动式学习”作为引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从而带领学生由一首诗到多首诗的学习,并总结方法,举一反三,由学习一位诗人的诗词扩展到多位诗人,用可复制的方法自主学习更多的诗词,从而实现深入、高效学习古诗的效果,。
三、案例展示分析
----《高山仰止?遇苏轼》----苏轼诗词群文学习
1.确定内容: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6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作为活动的起点,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活动的核心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形成古诗词群文学习的方法。
2.确定目标:
(1)通过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首诗,以点带面,拓展到学习苏轼的多首经典诗词。包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其他五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江城子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水龙吟》《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按照苏轼的生平经历学习诗词,并通过不同的诗词特点初步了解苏轼诗词的风格、性格品质和人生态度;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提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技能。
(4)掌握一些多渠道学语文的方法(围绕一个主题收集整理资料)。
3. 确定任务:
(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诗词以及相关资料;
(2)课堂“头脑风暴”,“海选”产生驱动性任务:循着苏轼的诗词探寻他传奇的人生足迹。
环节分析: “驱动性任务”的产生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沟通----倾听----共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巩固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合理确定学习任务”-----教师在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合理确定学习任务,方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构建出一个集运用、解决、思考、实践于一体的学习体系。
4.小组合作探究
(1)组内精选资料;
(2)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png)
环节分析: “驱动型任务”产生以后,小组围绕任务在苏轼古诗词“海选”的基础上进行“优选”、“精选”,选出小组内最想探究或者最希望分享的一两首古诗,然后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建立组群(微信群),合作分工,查找资料,解析所选诗词的内容意思、赏析经典句子、评价诗词地位、谈谈自己对诗词的感悟以及补充诗词的创作背景等,这些过程都是由组长在小组的微信群里统筹安排、分配任务,小组成员则根据分工发表观点、分享资料、展示任务成果等。当然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是有限的,老师要时刻保持观察者的身份,随时为各小组指点探究方向、答疑解难。
5.课堂展示环节:
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内容做了巧妙设计,围绕“循着苏轼的诗词探寻他传奇的人生足迹”这个核心问题,用四个板块展示了苏轼诗词特点、人生境遇以及精神品质,即:
“西湖美景诗词响,为民造福美名扬”-----西湖主题,造福于民
“心怀天下志难酬,豪放婉约词中藏”-----被贬主题,诗词特色
“手足之情天下颂,夫妻情深自难忘”-----情感主题,重情重义
“随遇而安苦中乐,浩然正气天理彰”-----人生主题,旷达胸襟
[片段一]
闪亮组《饮湖上初晴后雨》
组长:请王昱涵、林中杰、栗若曦同学美美地朗诵这首诗。---三人朗诵。
组长:请冯睿婕同学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冯睿婕:下面由我带大家理解这首诗:“潋滟”----- “水波荡漾”----
“空蒙”---- 整首诗的意思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美丽的景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邢浩琪:我来补充东坡美食-----东坡肘子、东坡肉等。
张李尧:我来评价一下这首诗,苏轼一生有记录的诗词大约约有3400多首,写西湖的诗词有70多首,其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他所有写西湖的诗词中最美的一首,在中国诗词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组长:我们组汇报完毕。
(掌声)
师:闪亮组的同学用清新委婉的语言深入、全面解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整个展示过程有条不紊,虽然今天的朗读没有昨天晚上在组群里朗读精彩,但是老师送个你们小组两个A,一个A是课堂表现,一个A是群组讨论。恭喜闪亮组。
[片段二]
梦想组《水调歌头》
组长:我们组推荐的是《水调歌头》这首词,首先请司子坤为大家唱诵这首词。
司子坤:独唱(王菲版)---全班和着节拍跟唱,(停顿)下阙用了说唱的形式。(掌声)
王佳汇:这首词最有名的是“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用这一句告诉人们,人间没有十全十美,世事皆有残缺,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幸,敢于相信和追求幸福的人生,极富哲理与人情。
韩珈杭:我为大家补充这首词的创造背景……
潘思凡:我给打击补充相关诗词----《狱中作诗寄子由》……
韩哲宇:我来谈谈感受,通过大数据统计“子由”“苏辙”等字眼在苏轼诗词中出现过229次之多,可见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兄弟之间手足情深。“在无常的情况下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是苏轼告诉我们的道理。
来卓雅:我来评价一下苏轼,他是一个洒脱豪放,感情丰富而真挚的人。
师:(纠正)我们可以这样说:通过这首词“我觉得苏轼是一个 的人”,而尽量不用这样说“我来评价苏轼是一个 的人”。
师:送给梦想组2个A,多才多艺的小组展示和精彩纷呈的组群讨论。古诗词需要创新,但是更需要传承,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新。
师:《狱中作诗寄子由》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得到了错误的信息…………
[分析]
每个小组的展示基本从朗诵、解析诗词、赏析名句、补充背景故事、感悟词人心境、总结评价等方面进行。这些方面看起来有些局限性,但是作为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框架内实现自主搜集、分工查找、合作整合资料,是值得肯定的。
课堂上,小组汇报时学生分工明确,条理清晰,落落大方,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有单独朗诵,有集体朗诵,还有rap 表演唱,连平时小组中参与度很低的同学都能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和展示(如闪亮组的林中杰同学,梦想组的潘思凡、来卓雅同学);教师点评准确及时,尤其是苏轼人生遭遇故事的补充为课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印证了 《学记》中“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从又而庸之”的教学之道。
“真实的任务指标、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学习成效的有效检测,是构成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协作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6.学习迁移
手抄报展示、诗歌创作。(节选)
赠苏东坡
-----韩珈航
吾爱苏东坡,风流天下闻。
红颜文思涌,白首造福民。
月夜饮酒醉,日上书画精。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苏东坡
----王韵宁
吾爱苏东坡,风流天下闻。
嫉恶如视仇,旷达豪放并。
琴棋书与画,样样皆精通。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苏东坡
-----拜晨阳
吾爱苏东坡,风流天下闻。
身在庙堂间,心系百姓生。
胸怀比海阔,稼轩力万钧。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环节分析:课堂上学生围绕任务进行展示的过程只是教学的一部分,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由学生围绕任务产生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承、知识迁移等一系列“意义建构”,通过手抄报、诗歌创编、拓展学习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则真正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探究价值反思
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清晰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能全身心地、专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最初阶段就形成了“全局”观念,并且在老师的引领下经历了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所以学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远远高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幸福”的学习体验不仅助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而且使学生在精神世界获得了学习的“高峰体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样持续的学习体验终将会形成一个有效的、长效的、高效的、良性的学习过程。
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由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任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协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了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运用“任务驱动”学习群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还能进行诗词深度研究与赏析,即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能主动收集资料、分析整合资料,深入探究、反思、解决问题、敢于创新创造、分享交流。这正是学生“提取---归纳----应用---反思----提升----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可以不断重复复制,直至学生能熟练运用,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2.不足与建议
(1)由于学生缺少合作学习的技能,普遍欠缺收集整理有用资料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的前期需要教师多次指导、干预、甚至需要替代少数学生做出判断与决策。由此可以看出在“任务驱动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这样才能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状态。
(2)在诗词群文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诗词题材、诗人风格、诗词类型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驱动性任务”,从而可以多元地学习诗词、展示作品。如:本次教学苏轼的诗词是以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作为“任务”主线的;那么李白的诗词是否可以以“诗人风格”作为主线,杜甫的诗歌则能不能以历史事件作为主线呢?当然展示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手抄报、诗词创作,也可以有演讲、绘画、书法、朗诵等不同形式。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的古诗群文学习,从课内到课外,从一首诗到一组诗,课前准备足,课堂展示多,课下创作新,看似一堂课,实则一方法,是“隐形教育”,是“厚积薄发”的一堂课,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走进诗词殿堂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