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象教学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陈长春
[导读] 跨学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特征之一。
        【内容摘要】
        跨学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特征之一。现象教学是基于生活真实现象或话题,融合各学科知识进行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能力培养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法。笔者利用现象教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真实性、实践性、跨学科性。现象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及实践模式的改变和创新,综合性主题的选择,综合性主题组织实施,综合性主题评价,使综合实践活动架构更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视角更儿童化,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融合更密切,实现主题实施的深度整合。
        【关键词】
        综合实践  现象教学  整合  深度  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但在实施中存在内容机械分割,实施零散孤立,评价顾此失彼等突出问题。笔者系一名15年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对于主题整合实施,有持续的思考和行动研究,发现现象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组织、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最佳的组织形式为现象教学。为追求深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带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借鉴现象教学经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整合实施的研究。
        一、现象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认知
        芬兰2016年8月颁布的《国家课程框架》中提出现象教学,引起全世界轰动。现象教学可称为话题教学或融合式教学,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现象或来进行跨领域、多学科的融合教学。现象教学强调通用能力和各学科之间的协作,是一种将能力培养和科目教学相结合的“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陈式华.现象教学:芬兰2016教改新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1):102]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是跨学科课程,是活动课程,但实施中存在与学科的联系也比较少,完整的课程架构还不明显。
      综合实践活动现象教学的深度融合、组织方式灵活、架构明显等优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现象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是有相同之处的,它们都强调真实性、问题解决与社会性合作等方面。

        1.教学更整合
        现象教学中,学习的起点不是传统科目的融合,而是真实世界中的当下和现实事件。现象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真实的情境脉络中,与现象相关联的信息和技术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走向深度学习。
        2.从提出问题开始
        基于现象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从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开始,学生共同建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和答案。比如口罩真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垃圾分类什么人群实施最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共同提出来的。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现象进行结构化,通过观察更广大的情境理解意义。
        3.置于真实情境
        学习的本质是在综合性的真实情境中实践,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思考方式与人们在真实世界情境中运用这种知识时的思考方式几乎是一致的。学习是在真实的环境而不是传统的教室中发生,在学习情境中运用真实世界中同样会用到的知识、方法、工具和材料,学生所产生的学习结果是和真实世界相关的,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现象教学真实现象、真实世界、自然情景、提出问题等概括起来讲,二者都强调综合与融合,现象教学主要聚焦学科间的综合,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能力,课程性更系统和规范。
        二、基于现象教学的主题整合实践探索
        教学现象强调提供学生一个统整性主题活动基础,并不是给予教师一个固守不变的教学准则,它提供建议,但也给老师和学生预留许多投入的空间。综合实践确定主题、搜集材料与资源、设计活动计划、实施主题活动,它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弹性的计划,正因为它非常有弾性,以学生中心的主题整合实施。
        1.基于现象教学的统整性主题的选择
        现象教学即是统整性主题活动,选取一个适切的主题是重要的,也是这个主题是否有用之决定性因素,在我们的身边其实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主题。根据主题的来源,需要一个更详尽的教学计划,部分要点详细讨论如下:
        (1)开发一个主题概念图
        要区分学校和年级的计划性课程时,开发有意义的主题概念思维图;对一个虚拟的主题生成出含意,主题概念是基础。
        第一,开发一个统整性的概念图。
        在班级上,每位教师应该有丰富的主题运用在教学计划中,在六年级的主题可能包合下列及其他的主题:

当考虑到统整主题开展时,就能生成出一个有意义的图表。
        第二,形成一个统整性主题的图表。
        在统整性主题中,以图表型式来取代表格型式是有帮助的,而表格所列举的概念将被考虑存在于统整性主题中。当学生在主题实践时,也不一定会考虑到这些概念,活动的进行或实践成果展示而引发更多相关的概念,让学生有机会去讨论主题,并将讨论出的其他概念填入表格中,列举的辅助概念直接和主概念相关,增强对主概念理解。
        (2)发放活动的表单
        发活动单,教师需要开始注意到学生多样化的实践,使学生能应用至调查研究一个特定的主题上。它可能包括以下的方式(见表2)

        这个表单是一个起点,所选择的主题或相关问题,最好是学生具备主题知识,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是个主动学的探究者,促成活动的自我发展,且能经常联想到教师没有提及的可能事物。
        2.基于现象教学的统整性主题的组织实施
当完成主题的选择,不但要决定主题的目标和运用的技巧,而且需要充分地被用来培养了解和鉴赏。主题群为主题活动计划的设计提供图解式组织表,与相关联的形式做一个纲要式的指导。在主题网络的统整性主题计划,学生看见主题活动图表化。不但他们有机会去了解主题的多元性,而且在每一个课程领域之中看见主题是如何延伸及扩展。

       
        基于现象教学的《常见垃圾分类》统整性主题,内容覆盖科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思品、健康、阅读、数学等学科,重新设定统整性主题的实施目标。根据空白建构统整性主题所使用基本部分。这个统整性计划网络,以空白型式让学生自己填写以建构主题。图2则是由四年级的师生共同在环境的主题活动所做之计划,其命名为《常见垃圾的分类》它是一个完整结构的主题计划,具有引导学生记录技巧的篇幅。主题活动实施并不是要排除学生的工作技巧;取而代之的是要引导学生更多有意义、实际可行的全部方法。
        现象教学发现,学生在相关想法和活动型态上,帮助计划过程变得有意义且适当,学生将对统整性拥有一个实实在在在的实践经验。
        3.基于现象教学的统整性主题的评价程序
        现象教学评价是一个进行之中的、嵌入的过程,是整个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即:启动阶段评价、探究阶段评价、成果检验阶段评价、总结交流阶评价段等四个阶段评价。

        现象教学要求从某一主题活动出发,选择自己喜欢而且能实施的主题考察探究。《常见垃圾的分类》主题活动时,通过展示家乡的垃圾堆积如山的照片,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开展主题活动。笔者给学生签订了学习契约(见表3)。


        现象教学强调把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用集体智慧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关键。考察探究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如:调查、参观、访问等,这就更加需要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于是同学们就自主寻找好搭档(4—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他们在组里会毫无忌惮地发表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现象教学建议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所犯差错的评价柔性处理,带有激励、启发的评价,既可帮学生改正错误,又可树立信心。笔者主要采用“1+X法”,就是小组1人主讲,其他组员补充;点评方案的“1+X法”,就是每一小组讨论后派一个人主评,其他组员学生配合点评。
        学生带着任务,把主题延伸到家里,让家长、邻居来参与,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常见垃圾分类》主题一如既往地真正做到“儿童立场”,从实践体验的力量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三、现象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效
        ?现象教学主题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分享经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架构更规范
        借鉴现象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与学科课程、地方课程、校园传统活动课程整合,同时在分科教学也开始了运行综合实践模式的改革,实现全科与分科教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笔者追根溯源,梳理现象,探寻规律,根据实际,提出在现象教学整合策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指导模式。
        如此,综合实践活动架构更规范,现象教学主题有助于打破内部人为的隔阂,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的障碍,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出现丰富的跨学科项目,活动架构也更为规范。
        2.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视角更儿童化
        现象教学基于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提供了一种对真实世界的现象的整体观照,打破了课程的界限。每一个老师心里都住着学生,但一开始教师会处在困惑与苦恼之中,而造成困惑与苦恼的又是自己,如在《感兴趣的主题构想》一课,就发现了教师的“想当然”与学生的“不实际”。
        笔者发现,与学生的相同的构想太少,而且学生的很多主题好像“不可能”,走不出这个圈。于是笔者更加关注学生的现实性,更关注学生的可能性,发现这完全是可能的,活动指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5个学期指导300多个主题,从来源构想呈鲜明的对比,改变了死死盯住现实性,发现墙外的风景更美丽,更广阔,笔者把这风景叫做可能性。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与现象进行互动和实践的充分时间,然后逐步进人到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现象教学中强调儿童立场,学生像真正的研究者、实践者、科学家一样工作。当科学家探索一种新现象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现象进行解释,而是需要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将它们弄明白,这就是学生在基于现象教学中所要做的事情。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融合更密切
  基于主题的现象教学也被称为整合式教学,强学科的特性正好弥补综合实践活动的若学科特性,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具体节目的教学相结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主题式,更好地与学科老师互动,可以就某一主题同于与多学科老师互动,具体见图3。

        基于现象教学各年级主题内容不同,随着年纪升高,主题内容不断丰富,如语文、数学、科学、技术、工程、劳动、地方等学科都能融入其中。各年级对同一主题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越高年级融合的学科越多,用到的学科知识也越深入。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主题编排到一起,构建一个“主题群”,改变课程开发中学校、教师“单兵作战”造成的“自我隔绝”的状态,促进不同学科教师协同、共享,努力形成主题生态圈。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通过现象教学的方式,让学习成为所有人的共同梦想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则为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论与经验,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在地资源相结合。虽然基本的理论框架可以沿用,但是研究中涉及的现象教学的主题内容及实践模式必须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改变和创新。笔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借鉴了现象教学的经验,课程内容涉及范围更广,学生综合实践不断提高,除了兴趣与能力,还包含文化与精神,旨在使学生明确人生方向,具备更广阔视野与胸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