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态律动教学需要综合考虑音乐的特性和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具体安排,由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作用非常大,教师要科学恰当地不断总结和探索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当前,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是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做的,教师需要结合音乐本身进行设计体态律动的形式,才能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本文基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具体方法分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运用体态律动;具体方法分析
引言
传统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的缺陷,教师只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认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理解过于书面化的音乐知识,因此对教学任务缺乏重视,课程授课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小学生无法接收到有效的知识信息,反馈必然是贫乏的。为加强教师同学生之间良性沟通,增强音乐教学的效果,体态律动作为一种新奇的学习方式被引入。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体态律动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相对于活跃的氛围,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有所降低,甚至于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积极的开展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保证学生们稳步的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课上,适当的使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们重新认识音乐教学,老师采取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相对于沉闷的学习气氛,使得学生们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更好的接受音乐知识的传播。(二)确保音乐知识更加的形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之前,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面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并没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单纯的通过老师的讲解无法对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引导,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果。老师应该积极的利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使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比如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老师可以将“1、2”等音调合理的划分出不同的肢体动作,鼓励学生们在讲台积极的演示,借助于这种相对于形象的肢体表现,能够帮助学生们轻松的掌握并记忆乐理知识。
二、节奏训练扭起来
律动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节奏的直觉本能及音乐的表达能力。对于没有系统学习乐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四四拍,四六拍是比较难的。这个时候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进行实践,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感受这些节奏在歌曲中的表现。如在“我们的田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表演游戏的形式来进行,首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田野里面有什么?”让学生对于歌曲有一定的兴趣,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做出表演,如有学生说田野里面有老鼠,就让学生表演老鼠,根据节奏来模仿。当节奏变快,老鼠的动作变快,节奏变慢,模仿动作变慢。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熟悉歌舞还给予学生模仿的舞台,将枯燥的节奏训练变得更加有趣,进一步唤醒了学生的乐感。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这自由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普通的音乐课变成一个展示自我的表演舞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三、音乐节奏与体态律动的完美结合
在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中,节奏的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不同形式和性质的节奏,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快速的节奏都是热烈和欢快的表现,而慢节奏一般都是庄重和忧伤的表现。在小学音乐的具体教学内容当中,老师们可以将音乐节奏与体态律动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们通过体态律动来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奏,简化音乐课程的教学知识,提升音乐课程的效果。
例如在《小蚂蚁》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老师们要求学生用赞美的情绪演唱好歌曲《小蚂蚁》。通过演唱歌曲,教育学生学习小蚂蚁遵守纪律、互相帮助,勤劳勇敢的精神,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两大乐句节奏相同、曲调不同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专心听音乐的习惯。通过跳集体邀请舞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同学的协作能力,同时主要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和集体合作的精神。同时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听着《小蚂蚁》音乐,边按节拍踏步走进教室,做一个拍手律动。让学生听着小蚂蚁的音乐跟着教师拍手,每四小节的前两小节分别在胸前左右拍手,每四小节的后两小节分别作邀请动作、招手动作、点头动作和握手动作,让小学生们更好的掌握音乐节奏,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四、加入体态律动使节奏更加完善
在音乐教育中,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节奏教育体系,通过利用形体动作来体现音乐的节奏感,被誉为体态律动,使音乐感不归于对节奏训练的诠释,而是体现在人体的运动上,运用人体的自然表达形式进行音乐学习,利用体态律动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节奏的兴趣,利用音乐做运动,例如一些革命歌曲,学生可以通过对革命歌曲进行律动。从中体会到音乐的不同风格,高昂歌唱,在对歌曲的了解中加入身体的律动,如拍手和剁脚等一些方式,让学生集体参与进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有主动性与兴趣。除此之外,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中通过节奏的方式研究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组合到一起,有多种节奏的表示方法,像双手打法,用手拍左右腿,左右手拍腿以及跺脚等运动形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就可以根据音乐的需要,将体态律动代入到音乐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兴趣。
五、丰富肢体实践
小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总结多半源于现实生活,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理念,倡导在生活中实现教育目标。杜威也指出,缺少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学校美育目标也就失去方向,变得没有目的。因此在音乐课堂上要通过体态律动引导来加强肢体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逐渐建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小学阶段所学的音乐知识往往覆盖内容比较广泛,且作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习惯采用单一的课程结构,没有突出作品的独特意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比较枯燥,肢体实践的机会比较少。而融合了肢体律动后,学生可以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音乐中的角色行为,通过动作、舞蹈、眼神、表情来加深自己对音乐的情感认知,最终达到提升审美情趣的目标。
结束语
教师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要使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学到有用的知识,还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上的需求。节奏训练是在小学音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从抓好基础培养,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把握节奏的本质,让学生自我贯彻融入到音乐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张雪飞.刍议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220-221.
[2]张海韵.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戏剧之家,2019(32):196.
[3]王秀秀.浅谈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9(24):66-68.
[4]徐冰.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探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857-858.
[5]祝子雯.巧妙运用体态律动提升音乐教学效果[J].甘肃教育,2019(1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