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观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本研究从关注学生的体育主体性学习能力出发,对能力指向进行了科学归纳和分类,探索了小学高段体育学习主体性学法导学的有效策略,为新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 主观学习 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
一、背景和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学指导,强调学生通过优化教学方法的指导。主观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或形成技能,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主观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运动的基本知识。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运动认知、掌握动作、组织环节和技术特征的一种体育学习能力。
对小学高段来说,形成一些基本的主体性学习方法,养成一定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体育技能的探究,提高体育锻炼能力,为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形成运动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二、操作与实践
1.学生学习主体性能力的积极意义
1.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坚实保障
体育学习,一旦学生有了良好的主体性学习方法和基础,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自主地学习这些运动内含的知识、规则和技术技巧,有能力积极参与这些运动,这样的发展切合了“终身体育”发展的思路,可以说主体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保障。
1.2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有力助推
培养学生良好的保健习惯,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发展、学会技能技术、提高运动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学会合理锻炼、引导学生自主获得体育知识与保健常识更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形成可以使学生有更好的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和学习科学锻炼的方法,这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有力手段。
1.3拓展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它包含着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体育运动内在的精神、体育运动的规则与要求等方面。学生良好主体性学习能力的形成,能够让学生在接触体育项目时能自主地去学习与此体育运动相关的文化常识,在主动或者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并且传播了体育文化,主体学习能力的形成使体育文化的传承成为有效途径。
2.主体性学法能力指向
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将学生体育的主观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观察,比较,讨论,模仿和检索等能力。
2.1阅读能力
体育学习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师提供的技术插图和各种体育活动。文字介绍、各类运动项目的规则说明、各种与体育相关的学习资料及其他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了解和理解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原理,运动规则,基本健康知识。能通过阅读加深领会技术动作与组织方法,能通过阅读了解并积累相关的保健常识。
2.2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通过看、听、思考等方法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配合,初步建立了运动概念和外观的物理学习能力。
通过观察获得直接动作图像(教师和学生的演示),并获得间接动作图像(图像,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培养学生能全面、周密而系统地进行观察,同时观察多种标准化和标准化的动作模式,能将观察所得反映在自己的学习、锻炼上。
2.3讨论能力
讨论能力是指全班或一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中积极交换个人意见的能力,然后相互激励,相互学习。比如:在迎面接力教学比赛中,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练习,然后围绕练习中情况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排位更加利于激发同学的拼搏精神和获得小组胜利?”通过讨论、分析,适时调整,获得最佳的比赛氛围与状态。
2.4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或者同学提供的正确示范动作,进行细致观察、比较琢磨,然后亲身体验,进行尝试模仿的一种体育学法能力。特别是在自己的模仿与示范者的动作出现较大的差异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以更接近示范者的动作。
3.主体性学法能力培养的策略
3.1教师层面: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意识养成
(1)鼓励大胆尝试——让学生勇于自学
(2)引导更多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养成习惯
(3)指导细致观察——让学生善于自学
(4)给予展示机会——让学生树立自信
3.2教学层面:促进、帮助学生学法能力形成
培养学生体育主体性学习能力,是实现教育工作“三个定位”的需要,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促进体育锻炼社会化和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知识和技术教学,培养认知能力。
(2)结合实践的组织和方法,培养使用能力。
体育课堂的组织和实践方法不仅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有助于反映学生的主观地位。以下方法可用于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
①带领法。由教师或团队领导带领,从上到下,上下,安排练习的位置,时间,强度和数量。
②合作法。根据教材的要求,教学需要和可提供的条件,学生将自行组队(不受原始团队形式的约束)并互相帮助。
③自练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选择练习内容并安排练习。
三、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有条不紊地帮助学生,必将促进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小学高段的主体性学法能力主要分为阅读、观察、比较、讨论、模仿、检索等六项能力;通过教师层面的“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意识养成”和教学层面的“促进、帮助学生学法能力形成”等学法指导策略能有有效帮助学生培养与发展主体性学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