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教师在教学目标上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导师的身份说教,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略了本应该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反思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注重价值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价值认同。
一、价值观教学的特性
价值观教学具有的渗透性。在课程标准中,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常常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来描述,它伴随在知识教学中,具有渗透性。
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具有整体性。价值观内容强调在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中产生的价值认同,不要求每一个教学过程、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完整的体现。
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过程的渐进性。价值认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体验和感悟,最终实现价值认同。
二、价值观教学的主要原则
在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实行“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还有贴近社会实际。
道德与法治课价值观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贴近原则具有天然的联系。
教师不能把思想品德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体验真理,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三、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价值观教学中如何做到“三贴近”
1、如何贴近生活
从总体上说,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如何贴近学生
树立每个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观念,把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已经知道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群体相互影响,抓住教育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价值观教育。
3、如何贴近社会
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在进行教学时,应尽可能提供政治背景材料,避免因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而产生误解与偏见,使正确的价值观与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比较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比较完整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观教学应坚持三贴近原则,要坚持贴近学生,树立主体性教学思想;要坚持贴近学生课内外生活,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坚持贴近学生社会实际,树立的“社会即学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