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课程作为一门社会和认知的人文学科,在其教育过程中肩负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责任。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新课程改革对相关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对策,都需要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意识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寻找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以培养丰富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学习基础和积极性创新综合的思考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质;培养
引言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初中历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能让学生认真的学好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能力、感情、技巧和知识等进行融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学习学生必须形成的关键素质,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概述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获得的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是一种国家新提出的人才评价标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简单说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来正确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曾指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坚持用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变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的路线,开阔国际视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课程标准也体现出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是交给学生知识和理论,而是要发挥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的发展。
二、教师要不断摸索创新型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既然知道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和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就应该身先士卒,积极查找应对策略,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一些具有丰富含义的语句学生不容易理解,也不能体会到我国先驱者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时教师可以提前备课,将一些不易区分的战争分模块总结,然后运用多媒体立体化或者剪辑相关视频供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就能快速地把学生代入当时的情境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我国发展历程的含义,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此外,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及目的等,并且这些时间点及目的是很多考试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在这一方面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低就显得尤为明显。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等细小、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将这些图片配以适时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被带入到事件氛围中,也能够在自己的记忆基础上加深对每一个事件发生的知识点的记忆,其时空观念自然会得到提高,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培养。
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历史理解
情境教学主要是利用音乐、实物、图画等内容进行的学习氛围渲染,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这一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2]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过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当时的氛围,想一想林则徐当时是采取什么措施进行的硝烟活动?以及鸦片流入中国后所带来的影响是是什么?通过情境创设的引入,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历史理解能力的提升,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明白鸦片的危害,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四、加强对学生的问题引导,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理解指学生对历史事件所产生的自我思考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问题引导,使学生可以根据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
五、尊重学生主导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讨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心智发展不成熟、对社会环境不了解、价值观人生观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舆论带跑,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造成影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及时掌握时事热点,关注热点新闻,并观察事态走向,引导学生对事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至于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误解,在引领学生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的理解。
六、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的重要核心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合作探究”的重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是通过分工,合作,阅读,思考等活动,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造探究性的情境,通过讨论和交流并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探索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活动的主题,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每个小组组织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小组的研究报告。组织一次课堂交流会,各小组代表介绍该小组的研究成果,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该小组的研究报告;一方面是自身收集历史数据,促进学生以证据的态度去探究历史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调查方法和技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进行问题调查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历史资料的经验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分工合作,特别是研究成果的不断磨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的诠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结束语
作为学生要将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时刻牢记在心,懂得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摒弃过去已经僵化的教学模式,转换教学思维,观察时事热点,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作为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定期开展相关历史教育的主题讲座或主题活动课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还原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样多方相互配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生历史价值观、国际思想等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2]任衍.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21-531.
[3]韩琼.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33-34.
[4]王锡惠.浅谈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31):31-32.
[5]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