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是不可否认,家庭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一个家庭中,家长作为主体,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以及性格情操等,都对学生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深度挖掘家庭教育的作用,充分调动家长的价值,使家长为班级管理中贡献力量,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间的关系,为后续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班级管理;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人生轨迹都有重大影响,而这一影响折射到学校教育时,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而家庭也是第一所学校;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启蒙是作用,学校则更多扮演矫正者和主导者。但是家庭教育中,家庭类型差异较大,尤其对于部分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来说,在挖掘家庭教育与学校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深入学生内心,针对个体化差异选择更具优势的教学管理方式,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1从小学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学生
无论在班级管理还是家庭教育中,学生均为核心点,这也是家庭与学校间的连接纽带。往往学校与家庭间出现矛盾多由于学生的信息传达有误或自身因素引起,这些都需要重视。例如有部分学生在学校期间表现较差,被学校要求叫家长。但是学生因为害怕受到家长批评,而选择将这一指令瞒报。因此家长无法得知学校在学校内的表现,学校同样也会认为学生已经将信息传达给家长,但家长不来学校是因为他们对学生的学习不够重视[1]。还有诸如平时的作业签字以及家庭反馈等工作,有部分学生通过瞒报家长自己完成,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家长反馈了不真实的在校情况,对于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来说十分不利,导致二者间无法有效结合。
1.2家长
虽然当前在我国有很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校教育,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较少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太关注,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习好坏完全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任何关联,他们觉得没有与老师沟通的必要[2]。往往这类家长从来不会主动地向老师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甚至也不会参加家长会,对于老师的管理工作来说极其不利。还有部分家长一旦认为老师叫家长,他们便认为老师会批评自己的孩子,因此不愿意与老师做深入沟通。当然在我国农村地区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常年不回家,导致与学校间的联系较低。
1.3老师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其实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间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达成,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家长和老师沟通困难的局面[3]。但是在老师中有部分年龄较大,而他们自身保留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同样由于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较差,无法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当然也有部分老师过于注重成绩好坏,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更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忽略不计,这导致老师与家长间长期难以取得有效沟通。
2中小学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2.1积极使用信息化设备
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学校内,通常使用校讯通等方式作为家庭与学校间联系的平台,老师通过校讯通可以与家长取得电话联系,以此来了解学生动态,然后展开针对性的管理措施[4]。虽然电话沟通方式相较于网络信息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但这种方式可以直接与家长取得联系,然后了解学生的在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以往沟通不佳种局面。
随着目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像微信、微博等App已广泛融入社会,尤其以微信为例,是我国用户最多的通信平台,可以说,几乎当前每个家庭都有微信。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便捷的网络优势,将各班级内的家长拉至微信群组,通过微信群一方面让家长与学校间的沟通更加密切,同样家长间也可以进行教育经验交换。这一方法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应用效果最佳,因为此类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很难亲身前往学校与老师进行沟通,但是通过微信连续,老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然后帮助家长用亲情的方式纠正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2根据不同家庭选择针对性的沟通方式
2.2.1重视子女教育型家庭
学校在与这类家庭的沟通中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因为他们对于家庭教育格外重视,老师在进行工作管理时,家长往往能够很好地配合[5]。因此老师在沟通时,需要指导家长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适当地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孩子综合素养水平。
2.2.1留守儿童家庭
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较多,因为他们长期缺乏家庭教育,自身存在严重的不良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而老师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引导家属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尽可能地降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保护而造成心理的阴影,在此基础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结语
家庭教育其实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极强。而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管理,同样应当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共同维护学生健康成长,尤其在取得良好沟通后,也便于老师班级管理,二者间相辅相成,对学生成长而言大有帮助。另外在通过学校与家庭间的有效结合后,老师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家期间的表现,家长也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指导家长对自身习惯进行改变,通过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冬冬.制度公正、审议民主抑或个人权威——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政治哲学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9,000(001):36-43.
[2]温倩.中小学班级管理"代币制"不能成为"带弊制"[J].教学与管理,2019,761(04):28-30.
[3]秦苗立,梁飞.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角色的形成与扮演[J].教学与管理,2019(18).
[4]孙亦华.例谈班级管理中的家长课程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8,000(005):P.12-14.
[5]卢瑞玲.爱伦奖惩理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000(00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