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学校的特殊群体,其精神关怀缺失是存在的关键问题。所谓“精神关怀”, 其实就是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和互动中,要倾注乐观向上的情感反应,唤醒学生的心灵,进而使他们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希望。因此,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回应,激发他们对留守生活的信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初中德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策略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学中缺乏精神关怀的原因
1.农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得不到满足
长久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农村地区,素质教育进程比较缓慢,追求高分仍然是农村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农村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德育教学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农村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非常低,德育工作遭到了排挤。学校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时,往往将学生成绩与班级升学率作为主要依据。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只能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智育方面,重点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了保证升学率,教师更加关注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确保他们的成绩保持稳定,没有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差,缺少学习成就感,与成绩优秀的学生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精神上的鼓励,但实际上他们却成为教师忽略的对象,难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农村学校缺乏完善的德育评价方式,教师缺乏精神关怀意识
一般来说,人们会将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的教育视为可测量的“实体”,而将德育视为“虚体”,人们认为德育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需要渗透在其它教育当中,无法进行准确的测量。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评价制度与体系都是由学校内部行政部门制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而不是对教师进行引导与激励。通过评价得出的具体数据可以让教师对结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吵,因此受到了学校管理者的欢迎。通过设计表格和计算公式得出具体的结果,这种方式虽然看
似比较公平,但实际上会融入很多人为因素。因此,这些评价无法给教师带来启示,同时还会扰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位农村教师表示,为了对留守儿童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 学校要求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对于这项工作的考评依据主要是帮扶记录,很难对实际的工作效果做出量化,并且记录与效果并不是一定成正比的。因此,由于缺乏合理的德育评价方式,很多教师对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也就忽视了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学中精神关怀的路径探讨
1.加强与家长沟通,家长要给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充分的精神关怀
结合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经历,笔者深切感受到大部分的农村父母都只注重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物质生活, 却忽略了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心灵交流更加陌生,甚至许多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父母还存有用优越的物质生活来补偿不在孩子身边的心理。
然而,人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对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不仅需要优质的物质生活,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并且二者不能对等。因此,学校应与家长加强交流, 让家长意识到满足孩子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家长应该明白, 精神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留守儿童渴望得到家长的陪伴,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因此家长应积极转变自身错误的观念, 在努力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多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积极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地生活和思考,避免一些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的监管而形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家长应帮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健健康康成长。
2.教师要积极唤醒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内在生命力
我们在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时,仅仅侧重于留守生活对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给予一些外部帮助,却忽视了探索留守生活的积极意义和唤醒留守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因此,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留守儿童的内在生命力,积极与留守儿童交流,成为留守儿童忠实的倾听者,理解和支持留守儿童。对于一些内向的留守儿童,教师可以选择用书信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通过阅读留守儿童所写的周记与留守儿童建立心灵上的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状况以及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教师应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与留守儿童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用自己的爱和耐心来陪伴留守儿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上的缺失。教师应全面关注到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成长,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适当的帮助,在学习上给予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一些有利的指导,在情感上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儿童在班级里能够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
3.学校要持续营造和谐而又温馨的德育氛围
农村初中学校激烈的应试竞争,导致教育“缺爱”,尤其对于一些后进生,他们很难获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正如某农村初中学校的校长所言:“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学校,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聚集场所……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和教育现实存在较大的矛盾……”,这也表明学校的德育氛围是影响初中留守儿童精神关怀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初中学校应积极开展科学的德育工作,将留守儿童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在学习中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取得进步的学生应给予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于停滞不前或退步的学生也应以鼓励为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内的温暖以及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学校应努力营造和谐而温馨的农村初中德育氛围,树立关爱型教育教学理念,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价,提高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学中的精神关怀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关乎整个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和社会应提高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留守儿童给予精神关怀,让留守儿童更健康、更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赖海伦 . 农村留守小学生道德教育措施 [J]. 时代教育,2017(24):165.
[2]钟小燕 . 用尊重和赏识搭建沟通的桥梁——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对策 [J]. 教师,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