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德育工作,即学校师生的道德教育,在精神层面培育更高的道德水准,遵循社会规范,积极解决师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传播正能量,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初中这一过渡阶段,开展德育工作有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师生来说有更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优化措施
引言
最近几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校的德育教育,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要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学校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大量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落后地区以及偏远的农村。因此,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农村学生的德育教育。
1农村初中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因缺乏正规管理,社会环境较为复杂。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民思想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精神层次的需求偏向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种泛娱乐化的氛围,对于许多农村中学生来说十分不利,容易出现初中生逃课、打架等不良现象,这对学校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是非常大的阻碍。同时,由于农村环境的限制,一些家长思想观念还很落后,并未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加上家长大部分都长期在外面打工,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及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导致德育工作的断层。
2增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应对举措
2.1德育工作课程化
学校要统筹规划,将德育目标分解整合到各年级的学科教学目标之中,制定各年级具体的育人目标。例如,初一年级:起始阶段——重规范,抓基础;初二年级:巩固阶段——重内化,扬个性;初三年级:提高阶段——重品质,显特色,遵循“近、小、实、亲”原则,将德育目标具体化,将德育内容课程化,并且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之中,增强德育工作的辐射和渗透功能,使德育工作不再空泛。德育专家徐安德教授就曾提出“班主任工作要实现课程化”,要求德育活动首先要有明确具体的育人目标;要有让学生感兴趣、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形成教材;要有以学生为主体,贯穿知、情、意、行的育人途径方式;要有以激励、导向、多元、过程性的评价体系。通过德育活动课程化,提高每一次德育活动的含金量。
2.2拓宽思路,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当前社会快速转型,各类媒体推陈出新,德育工作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转变固有的德育思维模式,把德育范围局限在学校内、教室内,把德育方式局限于讲道理、开班会,不敢跳出“框框”去呼吸新鲜空气,对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视而不见,或一味采取拒之门外的做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主动采纳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参与到德育中来;要拓宽思路,积极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凝聚多方面的教育合力,创建多方位的和谐育人环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詹万生教授曾经在《深入开展和谐德育研究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中讲到“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顺利的和健康的”。
2.3家校合作,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
在当下的农村教学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互不干涉,甚至还相互矛盾,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合作,共同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让家庭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构建这种合作的机制,学校可以定期的举行家长会或者教师家访等活动,让教师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近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等等。学校采用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更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还能及时的提醒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再缺失。
2.4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
由于当下的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比较不符合实际,也比较空洞,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开展一些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不要只局限在学校里。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在学校中评选“优秀文明学生”、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爱国主义的影视片段、组织学生开展以道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等。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校外的活动,比如,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带领学生访问一些有困难的家庭、帮助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学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来教育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5加大农村社会环境治理力度
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品德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针对农村社会环境泛娱乐化现象加强治理,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具体来说,良好的环境建设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支持,政府可以指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稳定学校周边的环境,及时清除对开展德育工作不利的因素,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要设立一定的监管制度,增强监管力度,不让一些歪风邪气有进入校园影响学风建设的可乘之机。此外,还应增强宣传,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虽然较城市初中落后且设施条件不佳,但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却不能因这些外在条件而有所懈怠。因此,学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将德育延伸至孝道、谦逊、尊重他人等方方面面,加强农村的社会环境治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教师自身的德育培养,强化家校共育,完善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样,德育工作的开展才更有实效性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黄莉.新时期加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9(04).
[2]朱兴文.新时期加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4